读「茅于轼八十自述」有感
2010-8-17
作者按:好久没写读后感了,记得上小学那阵,每次看电影老师都布置一个任务,写「电影观后感」,布置的读书任务,要写「读某某书后有感」,当时最头痛写作文,每次写都要数字数,看看到没到要求的字数,记得是八百字。
(早年校园生活的印记)后学了这么多年,小学之事恍若隔世,如今我也不在山东了,那所就读的小学我以往放假经常去看,依稀还有旧日的模样,不过建筑物是翻新了又翻新,簇新的楼房取代了旧日的红砖瓦的平房,只有那片操场还有个大概的轮廓,毕竟二十多年了。话扯远了,不过再给各位看官提供些阅读前的准备材料吧。谈这个读后感,当时是很厌倦写的,看电影就好好看吧,还布置什么读后感的任务,其实电影是看了,可看的什么不知道,只记得那时一看电影特别高兴,电影院里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几个要好的伙伴要挨着坐的,然后就一劲地戳七闹八,在并不宽敞的影院里四处乱窜,今天想来,真个趣味无穷。
(读后感写作的渐深的四层益处)在昆明财大读研究生时期的尾巴,我重拾了以往好写日记的习惯,不过这时的日记上升到了与制度、分工协作、金融证券、管理、游记等等与经济学现象有关的学问。读后感是读书后留下的痕迹,正如水流冲刷的水道。这个读后感的写作,现今看来颇有益处,练了个人的文笔,这文笔中包括对影片主要内容的复述,这是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抓住影片的主要内容;第三层面,分析这影片所讲述故事的背后到底是要告诉人一个什么道理;第四层面,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个影片,并对其中的故事有所改进,并能结合身边的故事而作延伸,推而广之,推导出一般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世事,这第四层面可以超越影片的具体内容,通过观察电影院的位置,影片播放的时间,售票员是如何售票的,买票人是否要排队买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提高买票的效率,电影院里人群的分布,看电影的族群主要是哪些人群,等等诸如此类。
(早年要广泛涉猎)茅老自小受家庭影响,爱好书法,爱好学习,知识广博,天文地理皆好研究,这种兴趣爱好的广泛,让茅老四十五岁之后还能从事经济学的工作,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在国内学界独占鳌头。人的成长如斯,儿时及至三十五岁之前要博闻强识,广泛涉猎,事业不要太早定型,性格爱好也是,要尽可能的广博,正所谓「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你会发现在你年长之后,这会让你收益颇深,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年长后,你会是一个由健全之人格、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蔡元培语)的人。
(学科选择的超边际和边际分析)这里又扯出了分工理论,你博学后,会降低你的专业化水平,是的,每一个时期都要博学,但博学之中要有自己的专业,在经过超边际分析确定好自己要博学的许多专业后,就要做边际分析,在每一个专业上该分配多少时间,肯定地,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学习的专业、感兴趣的学科上是要划分出最多的时间的。但是不要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要广泛涉猎,你才能在年长后,重拾一些学科,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具备高的水准。学科之间是相通的,你对专业外其他学科的研习会提高你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广泛的研习后某专业的精进自然而然)正是由于茅老广泛的涉猎和早年深厚的数学根基,才为其成功推导「择优分配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数理基础。而茅老对历史学的研习,更使其明智,古语曰「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只有精通中国历史,才能让其在具体专业之外,增添其为人处事的筹码,我想茅老对于历史的研习也是茅老能创立并稳坐天则经济研究所第一把交椅的一点因素。
(茅老的经济学基础来源于广博和阅历)茅老自谦「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的基础很差」,可是茅老对理学、工学和历史等学科的研习,潜移默化间弥补了其从事经济学研究基础不稳固的缺点,这些具体学科和历史哲学知识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使其从事经济学研究驾轻就熟,经济学本就是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具体生活,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不断升华、系统化。
(唐双宁先生的博学)明天光大银行就要上市了,趁此机会我了解到了唐双宁先生的经历和爱好,他自称「精通书法、艺术,略通金融」,我不懂书法但爱好写字,唐先生的狂草书法我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一个从事于金融实务的专家、领导能对其他看似不相关的学科有涉猎,本身就了不起。唐先生是一个极有弹性的人,突破了专业化分工给个人所带来的孤陋寡闻。唐先生所说「工作最繁忙的时候就是创作灵感层出不穷的时候」,我颇为赞同,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经济学小品文每天一篇的写作,其实这段时间并不是我空闲的时候,相对于以往,目前的这段大量写作的时期,正是我人生最为繁忙的时期,很多业务要熟悉,很多工作要具体的落实,还有来自于家庭朋友的巨大压力。这段高压时期,我过得很充实,也出了很多自以为具有原创思想的作品,细细数来,截至今天为止,文章数量以破六十篇,而这些文章都是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集中写出来的,字数已破十万大关。
比于启超的千万字数和五常的千六百篇中语散文,作为晚辈,汗颜,尤须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