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的。这三个世界分别体现了“人本的”、“社会的”、“自然的”不同自我。
·生命在人本的界面上追求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结合;在社会的界面上生命追求的是个体与集体的平衡组合;在自然的界面上追求的是物我两无的道德融合。
·超人本可立于社会,超社会能安处自然,超自然即控驭灵魂,超灵魂则转入精神,超精神而生肉体,超肉体而又有人本。
…周而复始,轮回不歇。
·人本的自我完善,靠修养。修者,一日三省,磨砺精神。养者,日食三餐,营卫肉体;社会的自我完善,赖吃亏。吃者,别人之舍。亏者,自己之得;自然的自我完善,仰禅悟。
禅者,道。悟者,德。
·善,水之性。精神之善适于肉体而有人本;自己之善适于别人而立社会;禅之善适于道而德悟自然;
善者,道之机,德之义。
·门类繁多的人类思想流派,当推东方学者对道德的理解。发展及今的西方哲学中的所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指责,无非在争夺“科学鼻祖”的封冕,吵嚷嚷闹遍全球。东方老人隐栖山野林泉,无意于这种儿戏一样的争吵。忽而云端忽而幽冥,拂尘点化虚无飘渺!
·感性的唯物观和理性的唯心观,均为道德大观中的两个极端。它们各执己见,互为偏颇。唯道德论为其初祖。
道德者,宇宙之机。---万象更生天地间统揽万物(这万物在运动的衍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愈来愈明显的两大截然相反的对立势力)之混沌汤-----“统一场”。
·任何以“人”(万物中之灵长类生物的我们)为中心,从事物体表出发认识宇宙的方法(如唯物主义者),或从事物机理(这机理是由人的感觉、意识、经验里总结出来的“逻辑”的东西)着手认识的方法(如唯心主义者),均被感性或理性的偏执所束拂。其根本在于以人的原始感官或以人的后时代所谓文明的理性之经验为前提,总之,被“人”(自己)所左右。正如西方学者在“科学”命题的前沿探索中,出现问题时,去无可奈何的说,“上帝是知道的”一样。-----不以“物”亦不以“心”的道德观是强调唯道的,并力主排除“人”在认识中的桎槁作用(悟道!*),认为:道可道;非常道。
[*注:悟道,感性(用心觉)与理性(用脑思)均有其偏颇!唯“悟”是在“心觉”与“脑思”之交汇时处因碰撞一闪之“灵光”,曰悟。]
·道德观,是博览的,包含了感性主义的认识观点,亦包含了理性主义的认识观点。道德观是中庸的,主持着这宇宙汤或称“统一场”的两极平衡。它是这样看待两极的:当积极地、深入地、从内向外(譬如是人探索世界未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性认识开拓向前)地强势---这个宇宙汤(统一场)中充斥了过多的阳电物质,而使这个场整体颠簸动荡时,就以一逆一扬的平衡法则,使消极地、浅出地、由外向内(而探索世界未知,以感觉为基础地感性认识开拓向前)地弱势---这个宇宙汤(统一场)散乱了稀少的阴电物质回升以平衡。阳电物质与阴电物质在这个场中的争较,都被道德论中所述的自然力量*所平衡。二者在争较过程中,其各自能量逐渐损耗,使这个场因两极含量减少而总体慢慢缩小,直至一个愈来愈变小的整体了…后又爆飞,重新组合一个更大更新的场。
场在大空间时,两极的这种斗争不甚激烈,随场逐渐变小,斗争在小空间里愈演愈烈。
*注:1、自然的力量,总是在这个场即将爆飞前夕,决然选择:抑逆而扬顺---即杀阴而举阳!...自然力量有此“偏执”,因而发展又壮大。
2.这种偏执,皆自于场强中两极性状地不同---阴性惰、阳性活,故而场的爆飞一般均由阳极活性率引而发,阴极惰性则被动相随而已啊!
·道德之谓,有人本意义上的道德观,有社会意义上的道德观,有自然意义上的道德观。总体上概而论之,兹此三尊大宝,德系天、地、人,道统万物于无我。
·道行天下,畅通无阻。德蕴于心,所向披靡。世强仰之而成为,集团由之以
立世。
·我们的事业是致力于世强文化的弘扬和光大(文化有精神的和物质的),使之在社会大文化园里鲜艳夺目、流芳百世。世强文化首先要它的员工逐渐摆脱社会上的渣滓文化和浮游文化对他们地影响,重新树立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启迪他们的心智开始,教化他们在其“精神与肉体完美结合”过程中初步认识人本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用于世强和独立社会的有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