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2334 1
2010-08-27

美克的微笑曲线

2010-8-27

    依靠家具代工的养分反向收购海外OEM客户,并且主导其品牌的升级——馮東明的中国制造进阶之道。
    2009年1月的一天,美克投资集团董事长冯东明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蒙小镇上,他想看看自己即将收购的施纳蒂克家具公司(Schnadig)的制造中心。这个早在2007年就关闭的工厂规模与美克在天津的制造基地相当,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美克制造的高档实木家具源源不断运抵20多个国家时,这里却因疏于照料成为杂草丛生之地。
    几天后,冯东明以894万美元收购施纳蒂克(不包括工厂)。在金融危机后中国动辄数亿美元的并购中,美克此举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在长江商学院教授项兵(博客)看来,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正如同施纳蒂克破败的工厂所宣示的,美国家具业的制造业时代已经结束(中国人工费用相当于美国的1/20)。更重要的是,美国企业曾引以为豪的设计能力近年也陷入暮气沉沉之中。整个美国家具业进入低迷期,不断有公司退出这个曾经光鲜亮丽的行业,这给了中国家具业进阶的机会。但在美克之前,中国公司满足于制造车间的角色,即使有收购,也是把品牌嫁接到中国市场。美克的收购是中国家具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品牌与设计进军的一次大胆尝试。当然,考虑到近年中国家具出口增长乏力,你也可以视之为一种冒险。
    美克由冯东明于1990年在新疆创立,以家具OEM(贴牌生产)业务起家,现为一站式家居耐用品提供商。2009年销售收入为18.69亿人民币,这包括了其国内独立品牌美克美家34家直营店的7.9亿元收入。
    5月24日,冯东明在北京向复盘这一收购。这位1980年代的油画与雕塑爱好者,对这起颇具标志意义的收购评价说,“整合的效果非常好,如我们设想的一样。”
    完全主动
    2007年底,决定由OEM转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的美克计划在美国收购一家公司。冯东明希望它有强大的批发渠道和品牌。最终,冯将目标锁定在他的OEM客户施纳迪克纳身上,这家创立于1952年的美国老牌家具品牌的产品一度销往美国46个州,但近年经营每况愈下。随后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冯东明有意放慢了节奏。1年半后,他以最初报价的1/3完成收购。
    美克在收购中表现的强势有些出人意料。首先,这是一次不涉及负债的净资产收购;更进一步,美克不对原有员工做继续雇佣的承诺。并购完成后,冯东明取消了施纳蒂克三个大区的人员编制。而高管和设计团队,也几乎从里到外全换了一遍。这意味着,这家以OEM起家的中国公司,不仅要给施纳蒂克注入资金,更要输入自己掌控下的理念和人才——这些被视为企业灵魂的要素,恰恰是中国制造最不擅长的。
    这直白地表明了冯东明对于施纳蒂克的定位,他只需要销售渠道和品牌,而对于施纳蒂克应该成为一家什么公司他已非常清楚,而且也有合适的人来实现这一切,这个就是杰夫·杨(Jeff Young)。
    杰夫·杨是美国家具行业的风云人物,曾任莱克星顿家具(Lexington Furniture)、Drexel Heritage和FBI旗下品牌HDM的CEO.从一开始,杰夫·杨就知道冯东明在寻找可并购的目标,而他也是冯东明早就物色好的新公司操盘者。“我跟他认识10多年了,我们在同一个语境里说话,”冯东明说,“即使2年不写一封邮件,我们也还是对彼此很熟悉。”
    并购接近完成时,杰夫·杨已经57岁。冯东明找到他说,这是你的最后一战,把你一生的本事放在施纳蒂克施展吧。最终打动杰夫·杨的,是美国市场上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让人心动的产品了,而冯东明可能会改变这一切。
    中国制造业兴起于全球产业的大分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承接了制造,品牌与市场则留在欧美。中国分享的是产业链最低端的微薄利润,但这可以做大规模。反而在市场前端,大量设计类公司的资产越来越轻、规模上无法做大。冯东明分析,对于大部分品牌而言,如果你的产品叫好不叫座,会越做越纠结。最终他们难以承受高投入的损失,会放弃长线的设计。这必然导致家具产品趋于同质化,随之而来的是以价格一元化为标志的恶性竞争。
    美克收购施纳蒂克并使之继续深耕美国,实际上是重新打通了制造、市场与品牌的整个链条。中国制造业的设计和品牌能力将得到提升,同样的,美国的设计也将有强力的中国制造做支撑。
    杰夫·杨现在有机会来实践他的抱负。在收购完成之时,他已经组建了全新的设计和高管团队,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他在美国家具界认识七八年的老朋友。在初步制订了未来半年的计划后,2009年1月中旬,杰夫·杨和冯东明拉着所有高管和设计团队,在洛杉矶一个风景秀美的度假酒店开了一周的会,探讨的主题是施纳蒂克应该给市场提供怎样的产品。
    在冯东明的鼓励下,会议成了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不局限于某种类型,不限定风格,不考虑实现的难度及要花费的资金。最终的目标指向是,要引领美国家具业的时尚之风,要进一步拉伸施纳蒂克的客户结构到最高端。
    最终确定的方向是混搭,不仅是各种材质和工艺的高度混搭,还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混搭。冯东明给新系列取名为弦月(Caracole),这一系列产品的售价在3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定位属于中高端产品。同时,施纳蒂克原有的4个家具品牌也会继续使用,但要有所更新。最后,他们甚至探讨将来和宝马、劳斯莱斯这些奢侈品牌合作的可能。
    接下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把它们生产出来。
    在制造中心
    距离天津港只有6.7公里美克制造基地里,涂着各种标志的集装箱堆放在厂房旁边——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场景。在美克沙发厂长达300米的流水线上,来自新西兰、芬兰、俄罗斯、中国不同种类的木材被切割成各种形状,经过机械和大量人工的精细打磨后,进入组装、涂装和质检,最后包装成集装箱制式。在最少储备2个集装箱货柜后,即可发往世界任何角落。美克在天津有10个工厂,1万多名工人,每天这里生产的家具价值超过100万美元。
    36岁的许海是这个工厂的负责人,他同时还负责内销业务工厂(生产美克美家品牌)。现在,他的沙发厂约有三分之一的海外订单来自施纳蒂克。过去1年半与这个美克集团新成员合作的过程,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9年5月,杰夫·杨第一次与美克制造基地的高层见面,他拿出的设计手稿、各种各样的新奇材料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制造能手大感惊讶。“太有想象力了。”许海回忆说,卧房床头柜用山羊皮贴面,贝壳、水晶、金箔、银箔都被用来与各种木材搭配在一起;杰夫·杨还对一些工艺细节提出要求:茶几黑色涂装在拐角处要更亮、木地板上的刨子纹路处理用在茶几上、五花八门的腐蚀、做旧、裂纹效果。
    尽管美克本身就以高度复杂的材料融合著称,亦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供应链系统(单沙发布料就达2000多种),但他们在“找到”一些材料如山羊皮时还是费尽周折。是用来做衣服的羊皮,还是用来做灯具的?在河北找到了适合做贴面的山羊皮后,接下来的难题是山羊皮该如何处理才能与木头粘合在一起。
    “施纳蒂克的新风格挑战了对材料应用的极限。”施纳蒂克生产制造主管格雷格·拉什鲍夫(Greg Lushbaugh)对《环球企业家》说。7月22日,本刊记者见到格雷格时,他正在沙发厂车间拿着一块澳大利亚进口牛皮跟技术员讨论色差。施纳蒂克并入美克旗下后,其生产已全部由美克来完成,作为制造主管的他自然常驻天津。
    格雷格此前是杰夫·杨的老同事,杰夫·杨以“美克将带来全新的改变”说服他加盟新施纳蒂克。他希望帮助美克提高工艺。在去年底,格雷格亲身示范了美国高收入者颇为在意的沙发弹簧“八向编织”。这一沙发样品至今仍摆放在工厂的流水线旁。“尽管还不能达到完美的要求,但他们越来越接近了。” 格雷格说。
    在许海负责的五厂,有一条18米宽、300米长的小型生产线,与其它流水线不同,这里全部是手工操作。一群工人在未涂装的方桌上小心翼翼地敷上昂贵的金箔,然后手动推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条被美克内部称为“18米线”的高柔性生产线,在2000年是美克创建美克美家品牌时,用于小量定制家具的孵化器。现在,则可以满足施纳蒂克最高档产品弦月的生产。
    3个月后,在天津工厂的环球展览中心3层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冯东明等来了他的老朋友杰夫·杨。各种样式的“白身”(没有涂装的家具)围绕在他们和工作人员周围,冯举着喇叭,一件一件的介绍这些东西合璧、充满设计感的弦月雏形。
    2009年10月,许海他们的杰作——弦月和施纳蒂克的其他品牌家具,共1000多个新品号漂洋过海,亮相美国家具展。“效果是轰动性的。”冯东明回忆说,无论是造访量和签单量,都是旁边展厅的2倍以上。在过去1年,来自施纳蒂克的订单量超过了6000万美元。而到了7月份,许海开始为来自施纳蒂克的大批量订单忙活了。
    在短短1年内产生创意并如期生产出来,在家具业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美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无论你要沙发还是实木家具,不论中高低端,只要你给出清单和时间就行了。” 格雷格说。过去10年间,他去过中国所有的主流家具厂。在他看来,即使在全球范围内,美克这种一站式的家具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非常罕见的。而在纵向的产业链上,美克有自己的木业公司来确保上游,有的设计、生产,有独立的品牌,甚至他们还有强大的配送体系。
    格雷格曾与冯东明见过多次,有时是几个人一起吃饭,大部分是很多人在一起开会,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感觉“冯把美克和施纳蒂克连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系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7 23:57:52
借势

    美克所展现出来的系统优势,完全基于在此前几步中的借势。

    许海在美克待了16年,他的职业生意就是一部微缩版的美克史。1994年,美克开始做出口生意,许当时是制单员;1996年,美克在天津建厂,许第二年被派驻天津做质检员。2000年,美克筹建美克美家,他为其筹建沙发厂,并在随后负责整个美克的内销生产业务。这也是典型中国制造的成长路径——以做出口起家,做大规模后回到国内市场,只不过,美克最新走出的这一步大部分企业从未经历过。

    1990年,冯东明发现全球家具制造正转向中国。但中国企业缺乏全球市场经验和制造标准,他遂设法与台湾台升木器厂合作,利用新疆的本地松木做休闲家具,经由台升出口(1997年后分开)。15年的出口历练让美克建立了一套全球标准体系。与很多中国制造业千方百计消灭库存不同,美克把美国客户的库房搬到了中国天津进行即时管理。美克强大而灵活的配送能力,可以快速地把家具运往美国的任何一个城市,这大大节省了客户的资金和精力。

    10年后,出口业务风生水起并IPO时,美克开始在国内做独立品牌。鉴于缺乏零售经验,美克牵手美国老牌家具生产零售商伊森艾伦(Ethen Allen)。制造与零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但冯东明聪明地平移了伊森艾伦的店面与生产管理系统,使之很快就无缝链接。这是美克第一次把产业链延伸至B2C模式,也就是向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中市场一端的拉升。

    这为整合施纳蒂克打下了基础。许海举例,美克美家能给顾客提供2000多种布料,当客户选定,美克的系统就会清楚库房是否有这种布料。而作为管理者,他能看到这块布料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状态。这得益于他们在2000年就引入的智能店面管理系统以及计划可视平台。2005年,美克导入了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将传统模式中单一品种大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高度柔性生产。“单件定制成本国内家具厂都可以做,但能做到标准化和低成本的非常少。”许海说,施纳蒂克是典型多品种(400多品号)、小批量(一般10多件),这在美克并不是一个挑战。

    美克此后在2007年做ODM看上去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在出口业务中,美克与客户的沟通使之沉淀了一些设计人员;而国内品牌美克美家更使之建立了一整套设计、营销、生产及采购体系。截至2009年年底,国内市场为美克贡献了超过40%的销售收入。但美克对ODM的挑战有些估计不足,家具设计要深刻理解市场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这种软壁垒使得中国人很难真正设计出外国人喜欢的家具。在坚持了1年后,才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家具商成为其第一个客户。

    如果沿着这一轨迹发展下去,冯东明向微笑曲线另一端——设计的进发会是一个漫长的进阶过程。但冯启用了过去20年屡试不爽的做法——借助他人的平台迅速补齐短板。于是,就有了对施纳蒂克的收购。

    现在,冯东明已看到收购拉升了美克的设计水平,也进而倒推了制造系统的升级。冯期待的是,通过设计、开发、品牌、销售渠道等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美克转型最难的就是建立好这个生态系统,它要求美克参与家具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就像生物链一样,嘴一张开,食物进去,牙齿开始工作,完成咀嚼,食物进入胃,形成化学反应。”冯东明告诉《环球企业家》。

    1990年时,冯东明曾试图在装修这一有设计含量的领域有所作为,但行业里的潜规则让他不堪忍受。对标准化、简单化的商业规则的诉求,使他退到了制造业面上。与装修相比,后者更可控、更有章可循。现在,借助制造业对全球产业链的重塑,他有资格回到最初的商业模式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