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因为忽略常识造成的。
美国的经济学家,华尔街精英多如过江之鲫,但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他们都对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机毫无察觉。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对冲基金分析师,却从如下这张图表中,发现了做空美国房市的巨大机会。

这张图是美国房价指数,蓝色的线是未剔除通胀,红色的线是剔除通胀。在1975年到2000年,剔除通胀之后,房价年度增长只有1.4%,但在接下来的五年,每年的涨幅却在7%,如果重新回到趋势线,房价可能的调整幅度最大可以到40%。
这样一个近乎常识的结论,却被从上到下的美国经济精英集体忽略了,造成1929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崩盘。这次危机也是美国实力快速下跌、中国相对实力迅速攀升的起点。
消防界有个常识,当发生一起火灾时,背后至少隐藏着三百个火灾隐患。同样的道理,次贷危机只是大家看到的“火灾”,背后还隐藏着一大堆造成美国实力衰落的隐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又是经济的延伸,因此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随着美国发动贸易战,并且毫不掩饰打压中国制造业,重振本国制造业的意图,如今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美国的衰落归根结底是制造业的衰落。
那么,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得到答案,可以从我们日常耳闻目睹的商业现象中寻找线索。
美国衰落的最大“奥秘”,同样隐藏在一张图中。这并不是什么学术前沿成果,也不是少数人掌握的秘辛,正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常识。这张图说穿了平淡无奇,就是几乎在所有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都会出现的”产业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正式提出于1992年,提出者是台湾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论呢?
当时的台湾,被美国作为电子工业最重要的海外代工基地之一(另一个是韩国)。台湾工厂负责复杂的制造环节,利润却十分微薄,台湾工人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工作,工资却只有美国工人的几分之一。宏基电脑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代工企业,主要业务是生产个人电脑。施振荣敏锐地看出,个人电脑产业链中,上游的研发端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可以拿走大部分利润;下游的营销环节面向市场,企业的品牌占据了用户的心智,具有巨大的溢价能力,也可以分走利润;中间的生产制造早已标准化,而且制造能力已经供过于求,缺乏议价空间,只能拿一点辛苦钱。
根据这条微笑曲线,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向两边走,掌握研发设计和品牌,将制造环节外包出去,能够获得最大利润。
施振荣的观察,符合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浪潮的基本特征。
与十九世纪大英帝国主导的“本土制造+海外原料产地和市场”的全球化不同,美国所主导的这次全球化将产业链环节进一步纵向拆分,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将研发设计和品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将制造环节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从而显著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这一轮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八十年代里根和撒切尔经济改革的主导下更是推向了高潮,因此也被称作“新自由主义全球化”。
正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才造就了众多的跨国公司,造成了过去三十年的经济繁荣,却也是导致美国衰退的罪魁祸首。让我们从微笑曲线这张图入手,抽丝剥茧找到美国衰落的深层原因。
微笑曲线隐含了两条基石假设:
1、技术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是可以严格分开的,而且前者可以跟后者毫无关联。
2、品牌是消费者认可产品的关键。
微笑曲线咋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仔细推敲之下,这两条假设都有问题。
首先是第一条假设:技术创新可以和生产严格分开,前者可以脱离后者而存在。
如果短期、静态地观察一个公司,一个产业,确实是这样,特别是个人电脑行业,英特尔和微软结成芯片和与操作系统的“Wintel同盟”之后,研发端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某想之类的制造企业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挣辛苦钱的打工仔。
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动态地观察,则完全是另外一个结果。
从哲学角度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研究
“经济存在”的经济学,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
忽略时间和结构。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眼中,经济系统是没有历史也没有结构的。只要各个要素相同,经济系统呈现结果就应当相同。如此就会导致诸如“通胀就要加息,通缩就要降息”的简单线性结论。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企业存在理想化的原型,真实企业与理想原型的差别是缺陷和畸变,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得企业逼近这个理想原型,获得持续的增长。
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对,演化经济学是研究
“经济演化过程”的经济学,时间和结构是最重要的要素。在演化经济学看来,经济是由大大小小的系统所组成,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相同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是其历史演化的结果,每一个企业,每一项业务,每一种技术都存在其发展极限。经济发展是新企业战胜旧企业的新陈代谢,或称为“创造性毁灭”。
“创造性毁灭”这个概念的提出者、被誉为创新理论之父的演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
创新就是旧要素的新组合。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里也谈到,新技术出现的时候,都是已有技术要素的组合。
根据这样的定义,哪里技术要素最丰富,哪里就具备创新的最大可能。
那么,哪里的技术要素最丰富呢?当然是在制造环节中。
创新真正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需要从技术转换为产品原型,制造为成品在市场上销售,得到用户反馈,根据反馈进行改进等一系列操作,只有在产业链配套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才容易实现。
目前中国乃至全球数码硬件设备的创新中心,就是刚刚被定位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因为这里有全球最成熟的电子硬件产业链,是创新创业最肥沃的土壤。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可以明显看到制造业与创新的正相关性。
英国工业革命高潮发生在1770-1830年间,这段时间英国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1830年到1900年,德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内燃机、精密光学、电气设备、化工在德国蓬勃发展,德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0世纪,由于欧洲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美国转移,美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产业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与微笑曲线传达的意思“研发居于支配地位,制造居于从属地位”相反,
制造是创新(研发)之母,是孕育创新最大的温床。
认知上的错位,使得美国企业决策层错误地认为,只要垄断研发环节,将生产这种脏活累活外包出去,可以永远居于国际分工生态链的顶端,赚取最大的利润。
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让颠覆性的力量肆意生长,最终成为整个霸权体系的掘墓人。
掌握了制造能力的公司,却在价值分配上处于劣势,出于利益的驱使,也会产生上攻研发环节的强大动力。这样的公司多了,自然会带动整个国家向价值链的高端攀登,实现克里斯坦森所谓的“颠覆式创新”。
技术具有相互联系的特征,可以看作一种“技术网络”,被掌握的技术节点越多,这些技术节点连成网,再继续攻下剩余的节点就会越来越容易,技术进步的速度会呈指数函数加速。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产业进展看似很缓慢,但是最近十年接二连三地爆发的原因。

观察中美制造业基础的差别,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实现,那就是观察中国电商和美国电商的不同点。
美国最大的电商亚马逊创立于1995年,中国最大的电商阿里创立于1999年,基本是同一时期的企业。亚马逊的使命是“做地球上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
同为电商,为什么两者的使命有这么大的差别?亚马逊所在的美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9年将被中国超越),作为诞生于美国的电商,只要讨好庞大的消费市场,自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亚马逊对于C端十分友好,但是对于B端却以严格苛刻而闻名。美国的供应商基本都是大公司,本来也很少有假冒伪劣,因此亚马逊以正品低价著称。
阿里的崛起,则是背靠中国沿海地区几十万中小制造企业。它们已经有了基本成熟的制造能力,却苦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阿里的诞生恰逢其时,通过电子商务这一新兴销售渠道,大量中小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阿里为了贯彻自己的使命,始终关注“如何卖货,如何卖好货,如何把货卖好”这三件事,由此成长为市值四千亿美元的巨无霸。
相反,模仿亚马逊模式的京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就远不如阿里,甚至被成立时间远晚于自己,更加接地气、对B端更加友好的拼多多所超越。阿里淘宝发展的早期以及现在的拼多多,都有假货泛滥的现象,但是这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年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的制造业,在崛起早期,都承受了假冒伪劣泛滥的恶名。
还有一个案例,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美国制造业衰落的现实。
中国一家L打头的顶尖设计公司,打造了一个设计师与消费者共创的产品设计平台。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提出自己独特的设计创意,通过投票筛选出有价值的创意,交给设计师形成设计方案,再交给制造企业生产,成品在市场上卖出后由三方分成。
这种最终用户前期参与的共创方式,打破了原本线性的设计生产流程,既能形成各种贴近用户需求的创新设计产品,又避免滞销风险。
这么好的商业模式,没道理美国人想不到啊?
还别说,美国前几年就出现过类似的创业公司,但是最后死掉了。
为什么不成功呢?
因为形成设计方案不难,但是最终到生产环节,还是必须到中国来生产。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管理这样的跨国供应链太过于困难,成本太高,东西造出来了由于太贵销量不行。但是这些问题,在中国都不是问题,创新设计产品可以非常快速地以合理价格生产出来。
也许有人会问,我承认中国确实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制造也能带动创新,但是中国的这些企业都没有品牌啊?没有品牌,再好的东西就只能卖白菜价,不像国外的品牌可以卖出很高的溢价。
这就涉及到前述第二个基石假设:品牌是消费者认可产品的关键。
这一点在奢侈品衣物箱包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家常见的奢侈品牌,例如GUCCI、LV,其实生产基地都已经搬到中国,甚至售后也是在中国完成,虽然专卖店一再声称,是寄回法国或意大利,由当地手工艺人修复,所以需要几个月。但是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都是交到广东某个皮具作坊,由中国工人修复。只不过修好后放几个月再交给顾客而已。
即使是同样的材料,同一个厂家制造,一个贴了奢侈品牌子,另一个贴厂家自己的牌子,前一个能卖几万块,后一个就只能卖几百块。
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这就是品牌的魔力。
那么,品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品牌本质上与货币是同源的,都是信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消费者不是专家,不可能了解产品真实品质如何。企业通过长期以来的宣传,以及以往用户的口碑积累,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整体印象。
品牌的极致,就是消费者无条件百分百的信任,无需调查研究无脑买入。比如被称为“宗教信仰果”的苹果公司,在其粉丝群中就达到了类似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与国家的“文化霸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美国的文化霸权其实就可以看作美国为自己打造的国家品牌形象。受文化霸权洗脑的人,可以无需调查研究实际情况,就无条件接受美国的舆论宣传。比如正在某港制造事端的fei青,就是无条件相信美国的国家品牌,诋毁中国的国家品牌。
品牌也有类似“文化霸权”的魔力。
比如苹果手机长期以来就有通话质量不佳,待机时间短,甚至低温环境直接自动关机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放在国产手机身上,早就被骂烂了。但是既然是苹果品牌光环的加持,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用户可以把苹果手机当成宝贝伺候着,甚至冬天给手机用上“暖手宝"防止其自动关机。
可以说,品牌就是商业领域的文化霸权,甚至两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
由于文化霸权的影响,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都会有发达国家的进口品牌一定比国产品牌好的印象。
比如前些年国产车VS进口车,国产手机VS 三星苹果,对比十分明显。所以那段时间特别流行各种拆车、拆机图片/视频,通过实打实的内在对比,说明国产品牌的产品质量并不差,但是效果一般,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选择外国品牌。品牌既然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透支,甚至扭曲现实,但是终究还是要被事实所支撑,否则品牌形象终有受损或崩溃的一天。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复兴,国家品牌的信用在不断增强,可以相当程度地抵消“文化霸权”。90后,00后不再像他的父辈那样迷信进口品牌,以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潮”品牌的兴起,都代表这种趋势。但是要建立品牌,就要让消费者了解事实,又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舆论造势,以及长期的口碑积累,这些都需要时间,后发者难免处于劣势。
一定是这样吗?
过去可能是这样,但是现在却不一定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游戏规则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美国快消领域的巨头宝洁公司目前遇到的窘境,实际上就是在新时代下,品牌建设遭遇了非连续性的挑战。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宝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占据了所有电视媒体黄金广告时段,将国产品牌打得溃不成军。但是如今宝洁品牌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新一代认为是大妈用的品牌,反而一些新的国产品牌异军突起,抢下了原本属于宝洁的市场份额。
宝洁当年的巨大成功,建立在品牌建设之上。品牌出了问题,自然也会反映在业绩上。对比宝洁2008年营收817.48亿美元来看,2018年宝洁营收为668.32亿美元,仅为2008年的81.7%,宝洁在中国总体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达到47%,如今缩减到30%。
宝洁品牌战略依托于中心化媒体时代,也就是电视广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那个时候公司与消费者联系很不紧密,基本只有单向的信息传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分成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
首先是品牌认知阶段,通过媒体广告信息接收公司的品牌洗脑,形成特定的品牌认知;
然后是购买阶段,在超市大卖场看到该品牌的商品,基于头脑中的固有印象进行购买。
可以看出,品牌认知对于消费者的品牌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以抢占用户心智的“定位理论”在那个时代大行其道,宝洁正是按照定位理论实施其品牌战略。但如今中心媒体式微,去中心化的网络媒体大行其道。在移动通信时代,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是紧密的,双向的。比起品牌,已购消费者的购买评价对于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
更进一步,随着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心理和情感满足,面向大众的品牌定位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小众但不出名的品牌反而成为一部分消费者的最爱。在信息交互极为便利的今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链条变得越来越短。除了房、车这些高价低频商品,大部分低价值商品基本到了“即看即买”的程度。
这里就凸显出平台电商的重要价值。
以往建设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每个企业自己的事情,因此每个公司都要花费巨大的费用进行宣传推广,建设渠道,当好不容易把品牌建设起来后,必然要通过高额的品牌溢价来追求回报。
但是有了平台电商之后,平台电商承担起消费者的信任中介的作用,以平台信用进行背书,就可以对具有良好制造能力但是品牌不佳的公司进行赋能,导入平台流量进行孵化。
这就是为什么淘宝和天猫平台上成长出一大批新兴品牌的原因。其中比较典型的某都衣舍,十年间由“淘宝小卖家”成长为中国互联网服饰领导品牌,2014年到2018年的“双11”期间,连续5年击败优衣库/GAP等国外一线快时尚品牌,获互联网服饰品牌冠军。作为对比,亚马逊虽然是世界一流电商,却在培育新兴品牌方面却乏善可陈,因为两者根植的土壤完全不同。
最近几年崛起的某多多,则在扶植本土品牌成长的做法上,比淘宝更为激进。某多多的理想是让厂家基本保持白牌状态,通过平台的订单聚合生成确定性的大额订单,平台反向进行供应链管理赋能,厂家只要专注做好设计制造,平台完全承担信用背书和渠道的角色,以高性价比的爆款横扫市场。
哪怕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是穷人屌丝占据绝大多数。只要品质说得过去,没人能拒绝低价。某多多模式一旦能把品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将是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廉价的中国制造将如同洪水一样,冲毁美国制造业剩余的根基。
这样的未来并非不可想象,纵览全球,跨入信息革命大门的只有中美两家,但是同时还保持完整产业链的只有中国。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华为的普惠AI,产业互联网的铺开,将大范围赋能中国各行各业的产业链,柔性高效智能化的生产线普及,将极大提升现有的生产力。这就是ICT技术与制造业深度结合后必然发生的景象。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正是凭借廉价的工业品,把传统国际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手工制造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百业凋敝经济崩溃,才陷入贫困落后的深渊。通过信息革命完成制造业改造的中国取代工业时代的霸主美国,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