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准和经济学
田口先生早用质量经济性来量化质量,这里指的是和社会经济问题关系。
最近国家新颁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比廿几年前的国标降低了,媒体一片哗然!其解释的理由是保护广大奶农的生存。
其实这种案例不鲜见,比如中国冰箱质保标准是主要部件保修三年,而GE冰箱按廿年使用寿命设计的。
按西方经济学观点,任一项政策都是双刃剑,只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抽样检验中,样本量不变,如减少弃真抽样风险,就会增加纳伪风险,反之也一样。
所以同样道理,不少人为国家提高最低工资叫好,但按西方经济学观点,这将增加失业率。原理同如提高牛奶标准,不少奶农无法生存一样道理。
而且如不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用行政命令推高工资水平,最后导致通货膨胀,工薪阶层的银行存款贬值。而富人们早买好大量不动产,自动保值。
所以这两个国策是相悖的,反正实践会证明哪一个是对是错,或全对,全错。
关于牛奶问题不得不提及诺贝尔和乎奖得主孟加拉国尤努斯。他实践成功的《社会企业》应得马克思主义实践奖。在孟加拉国《达能》公司和尤努斯非营利组织合作的牛奶社会企业,达能公司只能有极低的利润率。以合理的价格从奶农中收购牛奶,到合作工厂加工。该厂的建立提供了就业机会。该厂的牛奶又以低价销售给城市弱势群体。
所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自负赢亏的市场经济性,又维护了城乡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可惜的是不知其牛奶标准是怎么样?希望有关决策层去孟加拉国取一下经,而不应专跑欧美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