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451 8
2010-09-03
首先,最早的菲利普斯本人提出来的曲线,描述的是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的关系,那么能否理解成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劳资双方谈判的一种描述模型?
那么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工会势力强,失业率降低时,菲利普斯曲线的系数应该是大,失业率提高时,菲利普斯曲线的系数应该小。即系数同就业变化的方向有关。

另一个问题,萨缪尔森对菲利普斯曲线改进时,用了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疑问在于,这个等式是建立在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同劳资谈判模型有矛盾,而且实际工资变化是滞后于价格水平变化的。而且感觉菲利普斯曲线缺少对产品市场的关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3 13:24:33
菲利浦斯曲线是讲的社会普遍的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楼主会想到劳资双方谈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3 13:34:42
学习了,咱们看得不是原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3 13:35:09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我不是很记得很清楚了,但是我很确定在最近几年,工会工人的数目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所以用这部分人工资的变化来说明整个社会普遍工资的变化是很不合理的;然后的话具体的某个工会的某次谈判的影响也不一定就能代表别的行业工会的行为或者行业工资的变动吧。这是个宏观微观的区别。

最后楼主第二段的推理很有问题,“如果工会势力强,失业率降低时”,这个论述里有涉及到半点通货膨胀或者货币的问题吗?不知道怎么得出曲线系数变大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3 13:48:45
不加入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3 13:50:33
4# autumnflower


就这么说吧,不用工会,用工人的谈判能力。

如果工人谈判能力强,失业率下降的时候,失业率下降一小点,工人就可以要求很高的工资提升,这样,philips curve的斜率就大。

但当失业率上升时,失业率上升很多,工人谈判成功,工资增长还是较高,这样,philips curve的斜率就小。


说明Philips curve的斜率或者说系数是同失业率变化的方向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