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有写一篇相对规范的经济学文章的想法。在我毕业前夕供职于淮北文登考研培训学校的两个月以来的实践,使得这种想法逐步成为现实。当时,投资人和我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措施,但效果依然不明显。投资人最终的决定是:以牺牲效率来换取稳定。然而,对于一个热衷于经济理论思考的人来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次优(second best)的。于是,在我5月初离开这所学校以后,就着手于这一问题的探索,希望能从理论的角度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大致方向。探索的过程是漫长的,以致持续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我查阅了一些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并对《文登管理制度》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就学生的偏好结构问题展开了市场调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昨天(8月22日)完成了一篇像样的经济学文章。
《w-ml模型及其在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应用》是由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odern economics)加以构造的,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法、模型分析法、思想实验法、市场调查法以及由阿兰.斯密德提出的SSP分析范式。就内容而言,全文在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效用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工资-匹配劳动”模型即w-ml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解释了文登制度低效及“逆向行事”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与我在大二期间所写的另外两篇有关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即《图书馆“占位”现象的一个经济学解》、《浅谈“食物剩余”及其治理》相比,这篇文章无论是在逻辑的严密性方面还是在经济理论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要好得多,甚至可以被视为我的得意之作。然而,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因而文章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我仍然要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校友以及同事。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是很难在这么短时间里完成这篇文章的。与此同时,也非常欢迎大家指出文章的不足。无论是语言方面的错误还是专业方面的缺陷,我都是乐于接受的。
具体内容见附近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