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有一个结论:国际贸易会增加一国的总剩余,如果是进口的话,则消费者增加的剩余大于生产者失去的剩余,所以总剩余是正的。不过,我从这种剩余分析中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生产者剩余是客观的,而消费者剩余主观性非常强,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其剩余决定于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而成本是客观的,销售价格也是客观的。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剩余取决于个人对商品的评价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但个人的评价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而且我相信是在变的。很有可能当国外便宜的商品涌进国内的时候,当时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剩余,但时间长了,消费者会认为这些低价格是理所应当,在这个时候,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评价会变低,从而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很有可能减少到与原来没有进口时相当。这个时候,进口可能导致的是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没有增加的局面。结论是:进口从长期来看,很难说对一国的整体福利会增加。这分析有没有漏洞?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同意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8 19:30:13编辑过]
楼主的这个分析,主要是基于对“消费者剩余”存在主观性的考虑。可是,我想提醒楼主的是,你可能是混淆了“个人需求”和“总需求”的概念,而实际上这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
就如同掷硬币一样,如果掷10次,那么可能有8次正面2次反面,也有可能是3次正面7次反面,似乎无规律可循。然而,如果掷10000次,1000000次,或者更多,我们一点会发现正面和反面的几率是二分之一,至少是很接近二分之一。
在这里,随着消费个体数目增加,个人需求,进而消费者剩余的主观性会逐渐地被客观性所取代。也就是说,当消费个体数目很大的时候,消费者剩余不再是一个主观量。
假使在自愿的情况下你买了某一垄断公司的产品,----实质也就是与该公司做了一次贸易,那么通过这次交易你的总效用一定是增加了,效用最大化是理性人本能选择,否则你会购买别商品而不是这件商品。至于交易双方谁的效用增加量更大,那当然是垄断公司的增加量大,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这里的福利指的是什么?好像楼主只是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从消费者来看,进口一种产品,那肯定是因其产品国内没有,比国内产品便宜或质优.消费者的利益肯定是要增加的.而国内生产者的利益则损害了.
在国际贸易中,单从总体利益来讲,一般是双嬴的.只是长远角度来看,有时会造成一方贫富差距加大,国内资源流失,某生产技术停滞不前.另一方相反.这样来说,进口当然能增加一国福利
我觉得从长远来说还是会的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在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相对优势
hehe,
对低价格习以为常就会降低消费者的保留价格,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偏好是依赖于价格的,价格高,支付意愿高,低则支付意愿低,有炫耀品的意味,对一般商品,这不是一个理性消费者的行为。
炫耀品这种东西有反常的经济含义,如果经济中的人只消费这样一种东西,经济作为一个总体,不是越多经济越富有,太多了,每个人都觉得没什么可炫耀的,总剩余降低。一定的稀缺性反而有更大的总剩余(如果剩余能够进行人际比较的话)。
稀缺反而比富足更好,当然增加富足程度的国际贸易似乎就不是好的选择了,这就是楼主的逻辑。
还有一点,自愿的交易仅对交易中的双方有好处,对其它人是否有好处则未必。销赃者与盗窃者的交易对他们双方都有利,但是对他人则不利,卖淫者与嫖客的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对其它人可能带来伤害。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交易的双方:本国消费者和外国的出口商,本国的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和外国的消费者都会得利。但是本国没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者,以及消费本国有竞争力的产品的消费者;以及外国没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者,以及消费其国有竞争力的产品的消费者,则都是受损者。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抵制或者参与国际贸易往往并不是出于总体利益的考虑,而是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结果。
对于十四楼的这个分析,我觉得是与自己的本意不一致。我觉得一个人对于一件商品价格的评价确实与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有关的,消费者不完全是根据其成本来评价的。例如:现在房价如此之高,可能我认为一套住房20万就很便宜了,就愿意买。因为市场上多数都是超过20万的住房。但同样是这一套住房,如果在房价大跌的时期,我不一定会买,因为低于20万的住房多的是,我对同样这套住房的评价一定会降低的。我想进口也是一样。而我买住房绝没有把它作为炫耀品的意味。市场上无数这样的消费者合在一起,不会得出一个消费者剩余不变或不下降的结果吧?我觉得可能我的分析有问题,13楼给了我一个启发,但以上各位评论我认为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18:00:55编辑过]
课本中的消费者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概念。消费者剩余就代表抽象的消费者的剩余。而抽象的消费者是完全能够代表消费者群体的。因而,我觉得这套理论对于部分个人可能不适用。楼住的看法存在偏差!
进口商品,导致生产同中商品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和有可能退出市场,从而使得该产品全部从国外进口。进口国可以把相应的资源用于生产其他的商品,外国因为增加了该产品的生产,其他产品所需要得资源就会减少,得从国外进口相应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
从单个产品看,有可能使该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减少,但是从全社会的所有产品看,情况就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