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3022 0
2010-09-18
摘  要:城镇化能够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能,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建立城乡社区分工协作的社会经济统一体。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
    一、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态势不断扩大,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作用下,农村分散的人口、非农产业、资本要素向城镇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向农村扩散,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功能优化,衍生出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形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依慧(2007)等人认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此他们认为应从根本上化解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江明融(2006)提出造成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实行城市偏向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这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公共产品收益分享不公平、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失衡。因此,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仅靠农村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将城市的一部分财富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1.刘易斯模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4年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理论模式。该模式有三个假设条件:(1)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2)劳动力无限供给;(3)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
    它的基本内容是:不发达国家存在两种经济部门,一个是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高、工资高的现代部门;一个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的传统部门,传统部门最大的特点是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只要没有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部门在现行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城市现代部门由于吸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而扩大了生产,取得更多的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资本,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资本,再取得更多的剩余,积累更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为止。在上述循环往复过程中,城市现代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刘易斯模型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现代工业发展,不断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直到最终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将趋向于一致,从而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是依靠工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但这种支持,并不完全是工业产业或工业厂商对农业的直接反哺,而是以工业为基础的整个国民经济所提供的经济剩余,抽出一部分来扶植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这种支持是在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之上,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和产业发展政策来实现的,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转移,更不是不同的生产者主体之间的直接转移。这种支持也不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而是通过价格、税收、财政补贴、金融、公共服务等政策手段调节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有关收入,引导其有关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其本质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和产业发展政策对农业的支持政策。通过这些支持,农村经济必然会得到长期快速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3.城市辐射作用
    城市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及其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城市的发展会开阔农民视野,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帮助农民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根本转变。对于促进农村工业集中、集约经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从经营理念到操作方式的变革,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既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和缩小城乡差距,又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城镇虽然是一个既不是城又不是乡的独立社区,但就其性质来说,它是既依赖于城市,又依赖于乡村的介于城乡之间的区域,它把城乡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这就决定了城镇具有城市和乡村的某些特征。徐荣安认为,城镇亦城亦乡。从社会结构上看,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信息的中心,具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体,又有一批亦工亦农的劳动者,工作在城镇,户口在农村。从经济结构上看,城镇以城市为依托,具有城市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的经济结构,又具有相当比重的农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从空间结构上看,城镇既有相对集中的人口、公共设施和建筑群,又有接近乡村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城镇既有城市的属性,又有乡村的属性,是城乡属性兼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生态结合的实体。
    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具有吸纳城市先进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功能,也具有将城市的技术、产品、人才等向乡村转移、扩散的功能,促进城乡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城一镇一乡一村梯度结构的形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镇作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之间的纽带,使城乡之间的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城镇作为城乡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的中间环节,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初级日用品以及各种劳务,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资金、技术、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还可以接受城市更新换代但还有持续使用价值的技术、设备和产品,促进大中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新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城镇背靠大中城市,腹容广大农村,确实起到了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及联系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城市社区之间的要素交流,而且还促进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互相渗透。同时,还促使城乡社区在功能上的互相补充。此外,城镇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能,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建立城乡社区分工协作的社会经济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辜胜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3]张俊。集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4]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翠英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