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城邦如何实现城邦的自然 ?
———亚里士多德实践理性探析
摘 要: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观中,存在着城邦的自然与自然的城邦之间的紧张关系。亚里士多
德通过把世界划分为人事世界和非人事世界来达到划分人类理性形式的目的,把处理人事世界的任务划
分给实践和制作的理性 ,使城邦政治领域与实践理性相对应 , 由此创始了一种对西方政治文明具有深远
影响的理性形式———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在目的上是自我规定的;它是道德的实现活
动 ,因而重在“行”;它的核心是“明智”的智慧。以明智为核心要件的实践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亚里士
多德城邦政治观中存在的紧张关系,使自然的城邦能够实现城邦的自然。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自然的城邦;城邦的自然;实践理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观中,存在着某种紧张或“断裂”:
首先 , 自然的城邦并不必然实现城邦的自然 ,即城邦的自然演化———从家庭到村坊到城邦———
并不必然导致城邦目的的自然实现 ,满足了家庭、村坊等低层次共同体的自然需要并不必然能够满
足城邦至高无上的“自足”的需要。
其次,纵然人类拥有语言理性 ,能够判断善恶、明辨是非 ,纵然城邦在逻辑上要优越于个人和其
他共同体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保证城邦中的人们能够过上“优良的生活”,因为这些因素只是提供了
使城邦选择正义的可能。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恰正生而具备[他所特有的]武装[例如言语机能] ,这
些装备本来应由人类的智虑和善德加以运用 ,可是,这也未尝不可被运用来逞其狂妄或济其罪恶。
①
于是失德的人就会淫凶纵肆 ,贪婪无度 ,下流而为最肮脏最残暴的野兽。”因此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
正义的城邦只是处于应然状态 ,它绝对不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最后 ,城邦追求的目的与个人追求的目的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即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中存
在着好人与好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各自不同的主题体现了这种紧
张:如果说《政治学》是站在城邦整体的角度来审查如何获得幸福的话 ,那么《尼各马可伦理学》就是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寻求最优的生活方式;《政治学》主要探讨公民生活 ,强调公民生活的重要性 ,甚至
认为只有城邦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 ,它对哲学生活保持沉默。而《尼各马可伦理学》探讨的是一个
高贵的绅士在城邦生活中应该拥有哪些德性品行。它不仅探讨道德德性 ,还探讨理智德性;不仅细
数实践智慧,也关注智慧本身;最后把最优良的生活不是归结为城邦的政治生活 ,而是落实为像神一
②
样的哲学沉思 。
对柏拉图而言,哲学理性构成了城邦正义的充足条件 ,只要贯彻哲学原则,城邦理念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