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297 0
2010-09-20
三、学术原则失范
学术原则到底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可以笼统地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的目标原则,一个是学术的评价原则。学术的目标原则应该是追求真理,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或者打着追求真理的名义,去追求名利。学术的评价原则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现在流行的是量的评价,忽视了质的评价。
何为学者?学者就是做学问的人,学问者,追求的当然是学问。但是,有多少学者在潜心搞研究啊?申请课题,搞点经费,打着做学问,做课题的幌子,招摇行骗,到处圈钱。更有甚者,同一个内容申请两个,也就是干一份活,那两份工资。很显然,这就是奔着钱去的。
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亚颦,2006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批准号:40661016,项目起止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008年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的展演重构与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批准号:08BSH045)
我们学校有没有啊,自己去主页上找,打开每个学院的首页,点击“科学研究”。
为什么这么重视课题啊?一个是圈钱,一个是评职称。“讲师辛辛苦苦,副教不敢马虎,正教舒舒服服。”今天的教授,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学问的标志,而是一个工资级别,一个住房资格,一个公费医疗的待遇。学者们变成了“学术包工头”。
评职称,除了要有课题以外,还要发文章。学术评价量化嘛。要在一定级别的刊物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出版一定数量的专著(专著一定要厚,超过板砖);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活动一定级别的奖励等。为什么要量化啊?简单易行。数一数就行啊,看谁多,领导嘛,别的不会,数数还不会吗?为什么会出现前面说的一稿多发啊?这就是原因。
当然,政策和对策是同时产生的。低级的评价方法根本用不着多么高明的方法来应对。好像学者的智商就是比他们的领导要高一些。
王同亿,曾任海南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委员,据统计,他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自编、主编出版了25部词典,共计1.7亿字,年产量1700万字,日产量49315字。一举成为我国最大的辞书编纂专业户,被称为“没有军衔的将军”、“中国的国宝”。1990年,王同亿又一巨著诞生,《语言大典》,共收入此条30万,达2700多万字,篇幅是辞海的一倍以上,重达7.5公斤。但是,很快这本成为辞书巨无霸的词典就被人们贯以“笑话大王”称号。
里面的解释:美丽女郎:属于或关于照片被倾慕者订在墙上的姑娘;反革命:对前次革命的革命;色狼:有进取性格,直接而热烈地追逐女性的人。其中,以九字开头的数字词目就有65个。
泡沫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与教授一道忍受量化折磨的还有研究生。要想毕业,必须发文章,硕士公开发表一篇,博士公开发表两篇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版面成为了稀缺资源。大家知道,凡是稀缺资源都有商业价值。学术期刊开始商业化,“欢迎来稿,稿费从优”,变成了“欢迎来搞,搞费从优”,期刊和作者成为了妓女和嫖客的关系。谁发文章不交钱,哪个刊物不收费啊?
北大的李零教授在2003年讨论北大改革的时候提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他说:“大学不是养鸡场。”现在为了提高产蛋的数量,养鸡场采取了各种办法,特别是现代化的大型养鸡场,为了多产蛋,一天24小时在养鸡场里都开着灯,让鸡总认为是白天,鸡本来也是要睡觉的,但它不像我们人这么聪明,一看开着灯就误以为是白天,所以就不怎么睡觉了,饿了就吃食,吃多了就下蛋。所以现在的蛋黄不黄了,那就是因为这些蛋和放养的鸡下的蛋不一样,它不是自然生产的,而是人为催生的。总而言之,只是让鸡多下蛋,越多越好,而不管蛋的质量如何。
如果大学也逼着这些教授、副教授、讲师像鸡一样,不打盹儿,一个劲地下蛋;甚至还逼着这些小鸡——博士生、硕士生一个劲地下蛋(尽管这些小鸡还不到下蛋的时候),那么就像蛋黄不黄了一样,学术论文不再是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不再是学术专著、学位论文不再是学位论文。

俄国著名的寓言家克雷洛夫,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条梭鱼在水里面呆腻了,做鱼做够了,听说猫的本领很高,抓老鼠很厉害,于是就去跟猫学抓老鼠。猫劝告他会水里去,梭鱼一根筋,非学不可。猫无奈,只能教梭鱼抓老鼠。最后,猫吃饱了肚子,梭鱼被弄的半死不活。

“由厨师做鞋子,或由鞋匠做蛋糕,只会把事情弄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