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367 1
2010-09-21
住楼房、过城里人的生活,本是很多农民的梦想。现如今,“农民上楼”正在全国诸多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撤销行政村,改建农村社区,将小村庄合并成大的农村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到中心村居住。   笔者认为,“农民上楼”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趋势,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民上楼”的本质含义,在于将农村的土地进行有序整合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同时,对农民集中居住整理出来的宅基地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并为农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随着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适时适度的“农民上楼”有诸多好处,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并不能仅仅因为这些理论上的好处,就去大规模推动“农民上楼”。“农民上楼”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基础是否能够为农民上楼之后的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撑,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的“三无”农民上楼并不可取。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稳固的产业基础,农民不再主要依靠种地的收入,可以充分地在制造业或者服务业等领域就业,有稳定而多元的收入来源,社会保障健全;农民上楼后流转出来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整理出来的大量宅基地,补充到农业、农业衍生产业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中,村庄或者区域内的农民能够从土地增值和经济发展中持续受益。
  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农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足20%,在人均生产总值高于2万元的情况下,农民从纯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比例相当低。笔者在一些地方看到,在发达的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下,这里的农村社会分工非常明显,相当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转而专门从事农业衍生产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农村流转出来的土地由农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规模经营,农民每年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租金或者土地红利相当可观;农民上楼后整理出来的大量宅基地进行优化利用和整合开发,补充到当地迅速发展的农业、农业衍生产业、工业和服务业中。在这些地区,农民向往城市环境和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农民上楼”成为顺应当地经济发展而发生的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农民上楼”跟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吻合,推进的规模和速度如何,“度”的把握非常重要,绝不能以破坏当地长期形成的稳固产业基础为代价盲目推动,更不能打着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幌子,大张旗鼓地圈占农民的土地,牺牲农民利益。
  笔者认为,不能为了“上楼”而上楼,为了“农村社区化”而推动农民社区运动。脚步放慢一点,方式缓和一点,适时适度地推进“农民上楼”,或许会给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留下更多缓冲的余地。即使真的到了需要“农民上楼”的时候,在积极地向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也应保留农民对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长期收益权,真正造福广大农民群众。



作者:张凤云 来源:《农民日报》2010年09月20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2 10:27:13
如何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