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531 12
2006-05-22

县富民穷 极贫极富:资源产区居民贫富差距拉大

煤炭等能源资源价格持续保持高位,造就了我国中西部资源产区一批财政富裕地区和依托资源致富的“富人”群体。

  记者近日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等地的煤炭主产区采访时看到,与更大范围或其它地区的贫富差距现象相比,资源产区的“县富民穷”、极贫极富现象更集中、更普遍,也更值得关注。

一些地区已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明显“哑铃状”,两极分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地区稳定提出严峻挑战。

  “产煤大县”贫困居民守着煤山无煤烧

  山西省柳林县是全国最重要的主焦煤基地之一。记者在这里看到,从矿区通往外部的公路两侧,很难见到运煤汽车颠簸洒落下的小块煤渣。当地人告诉我们,不是没洒落下来,而是被附近的居民捡回家烧了。尽管路边的煤渣已经很少了,隆冬时节,路上还是偶尔可以看到捡煤渣的老人和孩子。

  在南方最大产煤省贵州省的一些矿区,居民们因为烧不起煤而上山打柴烧,导致生态恶化,群众说:“煤也挖完了、树也砍光了”。据贵州省湄潭县林业部门调查,最近几年,全县有2万户农民因煤价上涨回归烧柴的生产生活,湄潭县是生态建设示范县,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照此下去,再过5年,生态建设将又会倒退到“十五”的水平。

  内蒙古准格尔旗号称“全国产煤第一大县”,年可生产原煤近80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28强。因为距离市场远,在全国煤价飞涨的时候,这里的煤炭价格始终没有突破150/吨,多数时候在每吨五六十元左右。即便如此,一些非产煤乡村的居民也常常因烧不起煤而为过冬发愁,牛粪、柴草、秸秆是村民们取暖、生火的主要材料。甚至在煤炭价格高涨之前,这里农村中小学生们寒冬里“硬挺”过冬、因缺煤被迫“放寒假”的现象并不鲜见。

  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村民韩春梁,在附近的个体煤矿打工已经八年了。他说:“以前一吨煤卖20多块钱的时候,下矿井挖一吨煤,老板给矿工开三块钱,现在一吨煤卖200多块,下矿井挖一吨也就挣三块五毛钱。别看我们天天挖煤,可是到了冬天家里也舍不得买点儿煤烧。”

  “煤与非煤”的二元结构引人注目

  在山西省吕梁市、临汾市等全国重点产煤地区,产煤县与非产煤县之间的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指标差距迅速拉大。有的县在组织出国考察的同时,相邻的县却在为办公经费发愁。一方面是产煤乡村、与煤炭资源“沾边”的居民收入直线上升,一方面是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非产煤乡村脱贫无路。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外,一个“煤与非煤”的二元结构越来越引人注目。

  资源开发中利益分配导致的“二元结构”,在西部地区造就了一批“富裕的贫困县”。近几年,依托煤炭的山西省柳林县、陕西省神木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依托石油的陕西靖边县,依托火电的内蒙古托克托县等地,纷纷脱颖而出,走进所在省区乃至全国前列,同时却因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戴着“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穷帽子”。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贫困”在更多时候体现为“患不在寡,而在不均”。

  准格尔旗是内蒙古自治区惟一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28亿多元。然而这个“富县”却长期难以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原因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上,更体现在农村居民内部的差距。分管“三农”工作的副旗长告诉记者,准格尔旗现有农牧民11万人,其中4.5万人为贫困人口,农村牧区的贫困面超过40%。据统计,2005年,准格尔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705元,按照贫困人口年平收入800元计算,则其余6.5万农牧区人口的年均收入超过7400元,“贫与非贫”两大群体平均收入悬殊接近10倍,其中极贫极富群体的差距更大。

  “中产者”缺失引发“仇富”社会心理

  在这些“富裕的贫困县”,居民收入水平的严重两极分化使“中产者”人群越来越小,“非富即贫”现象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的分化与冲突无处不在,“仇富”心理有了相当的现实基础。

  柳林县是山西省吕梁山区的一个小城,房地产的价格却直追省城太原,一些人在县城里买不起房子,不得不到附近房价较低的地级市去买房。为控制房价,县政府给一些楼盘规定了“最高限价”。

  山西临汾市的房价也随着煤价直线上升。夜晚,记者在临汾市几个高房价的小区看到,尽管房子已经卖完了,亮灯的却没有几户。当地人告诉我们,每平方米售价4000多元的楼盘,还未竣工就认购一空,有人出手就买10套八套。

  记者在西部煤炭主产区采访时,随时可见价格不菲的好车、名车招摇过市,与衣着并不鲜亮的路人形成鲜明对比。临汾市一位个体煤矿老板告诉记者,为了“理顺关系”,经常请相关的管理者吃饭、洗澡、泡歌厅酒吧,一晚上的消费动辄上万元、几万元。市区一家宾馆的服务员说,在宾馆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50元,还要节衣缩食给家里生病的母亲寄去一些药费。

  在依托资源开发“崛起”的一些西部强县,围绕资源开发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有的乡村因采煤塌陷补偿标准过低长年越级上访,有的村民组织起来持械阻挠地方煤炭、电力等项目施工及生产,有的村民选出新任村委会带领大家“保卫”村内煤矿、参与资源争夺。

  地方政府“均贫富”力不从心

  为了遏制“煤与非煤”之间贫富分化加重的趋势,煤炭产区的地方政府投入巨大精力,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然而与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相比,这些措施往往收效缓慢。

  内蒙古准格尔旗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移民,引导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搬迁到城市、公路、企业附近,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这种做法投资大、见效慢,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与扶持“极贫”相比,地方政府医治“极富”显得力不从心。准格尔煤田腹地的勿图沟村支书千巴音说:“村民用煤不花钱。企业来开煤矿的时候我就谈好条件——村民们烧炭不能花钱。每个驻村的企业都出一点,给大家分。以前强调这些煤只能烧,不能卖,后来我们多要了一点,让村民们卖一部分,增加收入。”

  在晋陕蒙交界的煤炭主产区,“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做法十分普遍,地方政府要求煤炭企业分片负责生态治理。还有地方政府要求煤炭企业投资修路、办学等。一些地方甚至考虑,能否按照产量从煤炭企业收取一定的“基金”,用于农村的产业化推进。山西临汾一位姓王的煤老板说:“现在煤炭企业效益好,管理也不正规,多出点‘血’不算啥,将来效益差了,管理透明、规范了,这些‘吃唐僧肉’的做法肯定行不通。”

来自SOHU:www.sohu.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22 15:04:00
我自己发的帖子,来顶一个。我现在关注的收入差距,所以看到SOHU这个消息,我就把它转到这儿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2 17:27:00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用悲哀来形容我们国家的很多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4 07:00:00

我没住在煤矿边上,不知道现在资源区的空气,水的质量怎样?

如果是很差的话,那这个煤矿造成的贫富差距就更大了。当这些地区的老板们成为bmw,benz的marketing的对象的时候,当地普通的百姓却承受着低工资。。和煤矿开采的外部环境成本(externality)造成的损失

最近看了对山西一起矿难的报道。(原来是说5个人,结果雇主隐瞒,实际矿井里埋了57人。)有民众指出,发生安全事故与煤矿管理结构不无关系。我们看一下:煤矿经营是大老板合同外包给小老板,小老板外包给包工头,包工头再外包给小包工头,利润就这样一级级流到了私人的口袋里。

煤矿包给私人是否合理? 资源到底归谁所有?

决定煤矿该包给谁:这里面是不是存在了巨大的寻租空间?

和楼上的朋友一样,我对现实也感到有些悲伤。看一下挪威,石油带来滚滚财源却没有落入私人口袋。

政府给民众以高福利,还给每位老百姓,和挪威人的子孙后代存了一大笔钱,即使以后石油用完也不怕!!对资源的良好利用使得挪威产业实力也算一般,却比隔壁瑞典富30%-40%。。。可见一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5 09:52:00

回复:(jiangjinqi812)[转帖]县富民穷 极贫极富:资...

相关内容的信息转贴一个:

发改委官员:缩小区域差距主要在于缩小生活水平差异

2006-05-25 08:38:4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杨伟民24日在沈阳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积极 实行的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战略规划的内涵主要在于缩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差异, 并非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间的差异。   杨伟民是在出席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解读会时做上述表示的。他说,现在缩小 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比较传统的理 解就是缩小地区生产总值方面的差异,而实际上这并不正确。   他说,一般大家都认为区域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差距大,而这个差距常常被用各 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多少来衡量。他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经 济的和政治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人们在分析区域发展的时候,往往是对 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考虑得多,自然因素考虑得少,实际上自然因素对一个 区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国家更是如 此。他强调,有些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改变的,有些自然条件改变的话,自然界就会向 人类报复。   杨伟民认为,区域发展问题关键不在于各地区发展速度是否均衡,而是由于区域 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健全,造成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扩 大。   他表示,由于各个方面对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认识不清,特别是一些生态脆弱的 地区,进行盲目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更为 严重的是使越来越多的国土成了不适应人类生存的空间。   他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 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 平差异趋向缩小。 [] [46] 
来源:新华网

复制代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8 15:55:00
发改委官员:缩小区域差距主要在于缩小生活水平差异
2006-05-25 08:38:4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杨伟民24日在沈阳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积极 实行的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战略规划的内涵主要在于缩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差异, 并非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间的差异。   杨伟民是在出席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解读会时做上述表示的。他说,现在缩小 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比较传统的理 解就是缩小地区生产总值方面的差异,而实际上这并不正确。   他说,一般大家都认为区域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差距大,而这个差距常常被用各 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多少来衡量。他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经 济的和政治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人们在分析区域发展的时候,往往是对 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考虑得多,自然因素考虑得少,实际上自然因素对一个 区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国家更是如 此。他强调,有些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改变的,有些自然条件改变的话,自然界就会向 人类报复。   杨伟民认为,区域发展问题关键不在于各地区发展速度是否均衡,而是由于区域 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健全,造成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扩 大。   他表示,由于各个方面对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认识不清,特别是一些生态脆弱的 地区,进行盲目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更为 严重的是使越来越多的国土成了不适应人类生存的空间。   他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 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 平差异趋向缩小。 [] [46] 
来源:新华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