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69 5
2010-09-26
上午看了一个公式——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我十分不明白什么是评价?评价可以搞也可以低,没有标准。是否那个总剩余也没有标准。越来越感觉到“精神”这个词的浮现。我在思考,总剩余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可以说明说明问题呢?总剩余的改变影响到说明了呢?难道经济学要把总剩余作为一种精神财富?越来越感觉到一点唯心主义的味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6 16:00:30
也算是一种视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18:32:46
很好  感谢楼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19:58:24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卖者到的量-卖者的成本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的高衡量卖者的成本,而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每个卖者的生产者剩余。因此,总面积是所有卖者生产者剩余的总和。
所以----》》一种可能的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我们称之为总剩余。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楼主,你滴,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23:59:33
运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3 11:04:02
恩  是的,需要感性的思考。很高兴的是我最近明白了点道理:其实经济学不一定是数学模型的整合,有的时候需要在真实世界里去感悟、去通过思考来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