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06 0
2010-09-27
引问:恍如隔世[讨论] 八岁时站在河边的心 与八十岁站在河边的心 是同一颗心 但如果八十岁的自己遇到八岁的自己 却不会相识 既然不会相识到底哪个是自己? ——雅典娜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一直想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却又一直把握不定,难以定论,因为按照辩证法的正反合我直接得出了三种结论:是自己、不是自己、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分析这三个结论,我觉得都有合理的理由。因此,我迷惑了,发觉自己竟然无法取舍,我真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更好啊。于是,我开始怀疑这个问题本身的真实性了:它是不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呢? 这里我反问自己也反问雅典娜一个实际的问题:以我们现有的经验,八十岁的自己可不可能遇到八岁的自己? 显然,经验告诉我,八十岁的自己是不可能遇到八岁的自己的,看来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现实的基础的。 我们知道,一个命题如是真命题,是应当可以验证其真伪的;而一个命题如是假命题,其真伪是无法验证的。从八十岁的自己见到八岁的自己这一虚假的命题,可以推出很多结论,但真伪都无法证实。 拿一个现实中不可能的命题来进行讨论,结论必然是五花八门,人们采纳那种结论,不是靠经验的判断而是靠信念了。 虚假的命题没有现实性,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答案是:一个超越经验的思辩的形而上学问题。只在思辩中有意义,在现实中没有意义。它诱导人们枉费心力去论证,玩智力游戏,看似益智,其实不能得出真实的有意的结论。就象无果的花朵,虽然缤纷好看,却不能结出任何果实来。 看来日常思考中形而上学是无处不在呀,我那美丽壮观但是叫人枉费心智的形而上学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