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谁在与你争利
[i=s] 中国人,谁在与你争利?
中国人的钱被被股市套,被教育,医疗,养老套,何处是尽头。
公司,合格的可交易的公司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可投资的产品,而这种投资产品的塑造,即有利于拉动经济,强化国家竞争力,也有助于人民获得资产性收入。
但做好公司这个投资产品的意义绝不是那么简单,比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混乱,比如投资市场的忽悠和混乱,多肇始自投资产品的设计。
**也好,官员也好,专家学者也好,企业家也好别老是说,做实事,帮助社会,帮助国家,把非标产品标准化,把不可透明的,不可以被投资的公司透明化。中国人活的太窝囊了,给他们整点像样的投资产品,比如说,信得过的公司,信得过的股票,信得过的信托产品吧.
一,公司的形态
无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只有一种形式是被各国法律保护,就是合伙公司,除了合伙公司以外,目前社会上已经没有无限公司了,因为无限公司的出资人要为经营付无限责任,这是非常可怕的。像西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主要都是合伙人,中国人还不知道合伙人是什么意思,老觉得我们几个老人手出了点钱是合伙人。
但事实上在西方,如果你是合伙人,如果你是有限合作人的话,那你要负无限责任,这是非常可怕的,GP,普通合伙人,就是以出资为限,但是如果你会计事务所给我审计的时候,给我核处的时候,漏了一下,造成了我的投资损失,律师事务所造成了我的损失,那理论上我可以要求你全担赔偿,赔完注册资金,再赔家产,用你承担无限责任,直到把你搞破产为止。这个事实上是所谓的无限公司。
到目前为止各国都承认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格局都很清楚,一个是按照开放股权,章程,治理结构,在保护,尤其是股份有限,尽可能将产权和经营权分开,所以有一套治理结构,这套治理结构就是公允的,大家都承认的一套较为严苛的制度,能够保障出资人更换的时候,经营者仍然能够受到制约,经营者的所有的行为受到出资人的监督和激励,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架构下,能够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开。一般我们认为有限公司做不到,因为有限公司并没受到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管,原则上有限公司的股权仍然是可以流通的,但是仍然是以协议或通常我们所谓的私募的方式在进行,而且也不公开鼓励有限公司的公募。所以有限公司在公开层面上,从公司的形态上来讲,还是比较低的一种形态,更社会化的形态事实上是股份公司。
二,作为投资产品的公司
那么就公司而言,我们探讨了这么久,那么我们慢慢地弄明白了,西方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财富增长,中产阶级形成,而且国家通过海外掠夺,荷兰、西班牙等国,使得下层国民富有化,这个事实上是海外掠夺的一个结果。
而这个结果客观上使得有很多人知识不够,能力不够,但是有财富了,有私有产权了,如何引导私有产权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上去,中国目前都没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目前解决的是通过教育、医疗、住房的商品化,把私有产权套出来,让他投身到经济的滚动当中去,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居民手中的钱套出来,让他赚钱。
但是英国、荷兰、西班牙,尤其是威尼斯,经过海盗式风险投资,对海运、香料、白银的贸易进行投资以后,很多下层民众,下里巴人富有以后,当时整个国家层面有一个创新任务,就如何形成一种投资产品,使得居民的钱投进去以后,持续的财富有保障,最后发现公司产权应该是个非常好的投资产品,把公司产权作为居民可以投入的一种投资产品,而不是住房、物业、珠宝之类的东西,这可以说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产权革命,虽然产权革命没有和工业革命区分开来,但事实上我们研究公司的人应该知道,这次革命不得了。
到今天为止,我们研究公司,其实就是因为公司是目前全社会能找到最好、最稳定的一种投资产品,国家设立资本市场,国家设立银行,国家出台各种法律法规,设立法院,设立媒介,设立舆论进行监督,**管制,对你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一切的一切,都事实上是为了把这个公司产权这个投资产品规范化、有序化。
包括各种排名,证券分析师,各种调查报告,行业报告,都是为了优中选优,向居民推介各种优质投资产品,而我们是提供最伟大的一种,就是使得已有的,有毛病的投资产品变得没有毛病,没有毛病的做得更加具有投资价值。
但即便是如此,事实上我们对投资产品怎么,把它一个非标产品变成一个标准化产品,我们研究得不够。
客观地说,无限公司还是一个标准化产品,但是有限公司就不是一个标准化产品,有限公司股权的随意买卖,你买卖了以后,对经理班子怎么监督,经理班子的各种行为如何做到披露,这方面是没有保护的,所以有限公司它不是个标准化的产品,乡下的一块地是不能买卖的,必须要把它做成各种证书和**许可的产品以后,它才成了一个商品,否则充其量是一个自然产品。
那么我们如何把一个公司,这样一个非标产品标准化,这个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奋斗。欧洲率先兴起了治理结构,它事实上是对**行为的一种模仿,所以不管当时我们为什么把它翻译成治理,但是从这个词的词根看得出来,它事实上就是对**这个词的一个改造,所以它从根本上就是沿用了古罗马以来西方最认可的一种治理制度,就是制度制定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制度制定权就给了董事会,执行权就给了经理班子,监督权就给了监事会,但是西方最早的家族企业是没有董事会的.最上面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下面是监事会,监事会下面是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相当于董事会,但是管理委员会是置于监事会下面的。
美式的治理结构是:最上面是股东大会,下面是董事会,没有监事会,董事会下面只有一个审计委员会,相当于监事会,但是置于董事会之下的,在董事会之下就是执行委员会,和欧洲的管理委员会是同一个概念,但是欧洲的管理委员会相当于董事会,但是我们指出董事会下面的管理委员会,那就是董事会的下设机构。
所以在GE,外部董事有9名,内部董事2名,为什么可以得以顺利的公司推进执行呢,事实上奥秘是,真正的大事在管理委员会讨论,只有一些虚头巴脑的事才上到大董事会的,否则的话,这个公司绝对没法运转,所以管理委员会是真正权限的拥有者。当然反过来你们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绝大部分公司的CEO兼董事长,请注意的是,CEO兼董事长,而不是董事长兼CEO,首先控制了内部,进来就是把整个的董事会也让他控制起来。因为西方是鼓励,美国是鼓励内部人控制的,为什么鼓励你内部人控制呢,反过来美国也有政策在反制内部人口头,你们看到了,美国有庞大的律师,证监机构,分析机构,媒体,法院,各种中介机构,形成了社会化监事会,美国整个国家就是个监事会,所以安然出了这个事以后,美国做出最激烈的反应,甚至美国由此改变了它的法律体系,构建了大名鼎鼎的COSO体系,这个不是偶然的,这是必然的,这是美国的这种社会化监事会所完成的一个运作,也就是说整个美国来打造一个监事会,美国整个就是一个大监事会,所以他们用这种方法使得公司这个产品标准化,受到整个社会的监管,然后保护你投资者的利益。
三,国有企业的新老三会融合问题是个难题
所以各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就是为了把公司做成整个社会上最普遍的一个投资品,引导居民不是储蓄,而是把钱投进来,触动经济高速运转,中国到目前为止没解决这个问题。
而中国学习治理的时候,事实上是有效地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下面是董事会,与董事会平行的是监事会,所以监事会学的欧洲,董事会学的美国,然后这两会下面是总经理,我们没有设执行委员会。这个就给中国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现在上市公司,倡议要求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应该占多数席位,但是你们要知道,如果外部董事占多数席位,一些比较机密的事是没法在这个层面上议的。
为什么中铝要花145亿美金这么大的金额来并购力拓,是国家要求他进行的,这个项目其实应该给宝钢,或者让鞍钢来搞,因为铁矿石不关中铝什么事,但是为什么这样搞呢,因为宝钢、鞍钢、武钢都是董事会试点单位,这么大的决策一定要上董事会,所以会泄密,而中铝还没开始试行董事会制度,只有总经理,所以中旅就可以暗箱操作,直到去谈判前一天,中铝的老总去力拓谈判的时候,是用别人的名字定的头等舱机票,第二天临到机场改过来的。
这样想来很好笑了,中国的董事会事实上没法讨论私密的问题,因为外部董事太多,这个在GE里面是不可能的,GE也要进行并购,机密的事如果要上董事会的话那还得了。
这类问题按中国体制是运行不下去的。所以中国公司这个产品,还不是个标准化产品,还得我们努力,这是第一层面,中国的目前董事会,本身设置是有问题的。
而中国的监事会本身也有问题,监事会监不了事,理论上监事会监督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是跟董事会平起平坐的,而且包括对董事会都负有监督义务,可以直接发起向股东大会的报告义务,乃至于如果监事会觉得股东大会都来不及了,可以直接将董事会的违法行为向司法诉讼,就这么厉害。但是我们的监事会也监不起来,这是第二个层面。
所以你们常听到三会一层,说的就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所以我们这个融美欧于一炉以后,我们的治理现在做得有点乱,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在我们中国,真正的权利机构是另外三会,最上面叫党组会。第二个层面就是职代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理论上是主人翁当家作主,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每年公司里的重大事项,按照我党的有关制度规定,是要职代会讨论通过,你们经常看国有企业的一些文件,就是职代会审议通过,职代会讨论,经过职代会批准,职代会在中国公司里面是最高决策机构,相当于人民代表大会。
还有一会,工会,所有的工人都加入工会,工会在共产主义国家就很尴尬,因为没有可批斗的资本家,他就是组织功能发挥不出来,但是工会在治理中发挥什么作用-----派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
这就是著名的新三会、老三会,新三会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就是党组会、职代会和工会。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新老三会融合。
其实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政治现状,但是别的公司不研究,为什么呢?别的公司以为,中国会废除老三会,最终全部整成新三会,过去我们也这么认为,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变化,观察,我们可以说在十年里面,中国企业家是六会纵横,新老三会交叉的一个过程。
目前新老三会是在一般企业里怎么运行的呢?
首先是党组会和董事会双向进入,所以党组会和董事会双向进入,就是党组会的人进入到董事会,董事会的人同时尽可能也是党组会的人,双向进入,最好就是这两个完全合一,实在不行,里面的大部分人是重合的,从而使得党组会和董事会决议之间不会冲突,按照共产党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党管干部,党管人事,所以所有有关于干部的提名权、任命权,还有免职,薪酬,干部发展之类的权利,全部是党组会先通过以后,再上董事会摆个样子。这里美其名曰叫预审制,党组会先预审一下,但其实你们要知道,如果党组会刷掉了,就上不了董事会了,当时会如果通过了,董事会的成员大部分就是党组会的成员,就必须给自己面子,强行要让它通过,所以这是第一个做法。
第二,职代会构成股东大会的预审制,两个预审,所有最终要上股东大会的事,先到党组会去预审一下,先过一下会,然后再上股东大会,这么一种结构,这就这事等于是解决掉了,然后我国的特产,老三会,优先发挥作用,外来的舶来品只不过是个样子。
工会主要选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进入到董事会和监事会,把工会的作用带入到后者去,你把后者的动向传递到工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