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之至!
问题在于他构造了一个虚假的、及其特殊需求函数。然后以此推出子虚乌有的、貌似骇然听闻的结论论。
他给出的方程是:
供给函数: Q=P
需求函数: Q=15-P+(E-E0)
附加一个方程: (E-E0)=Q-(P-3)^2
实际上,后面两个方程合并成一个方程就是:P^2-5P-6=0,这个方程的解是P=6或者P=-1.排除掉P=-1,得到P=6.
那么他给出的方程实际上就是:
供给函数:Q=P
需求函数:P=6
这是一种非常非常特殊的方程了,(需求弹性无限大的商品),它后面的讨论其实毫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