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偏好理论需要几个假设(公理),然后在这些假设下建立可以描述偏好的效用函数,再通过效用函数最大化来得出一系列刻画消费者行为的性质。
显示性偏好理论实际上也需要一些假设,比如WARP、预算平衡性,但是这些假设并不是为了建立效用函数,而是为了描述消费者的选择。
这种消费者的选择是可以直接被观察到的,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是足够理性的,那么,这些选择行为将会体现出消费者的偏好。我们根据这些似乎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消费者偏好的消费者行为得出几个假设,即刚才所说的WARP、预算平衡性。再根据这些假设推导出一系列可以刻画消费者行为的特征性质,比方说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其实显示性偏好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避免了去讨论那些根本无法被观察到的效用函数,它让我们可以从消费者行为本身出发,来分析消费者行为所具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