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009 5
2010-10-10
牭舜貉: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 关于卢梭“自然人”理想人格之阐释

牐     卢梭于1755 年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自然人”的概念,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甚至象伏尔泰这样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都误解了卢梭的思想。他在着名的致谢卢梭赠书的信中(1755 年) 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读尊着,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卢梭对这封信曾加以反驳,说他从来没有想使人返回到野蛮人中去。当费希特在《试论卢梭关于艺术与科学影响人类幸福的主张》一文中(1794 年) 指责卢梭伪造论据雄辩地反对“人类的使命在于促进文化的不断进步,在于使人类的一切天资和需求获得同等的不断发展”时 ,卢梭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这样的谴责进行反驳了。时至今日他仍然不断地被各种持不同世界观和阶级思想意识的人们贴上诸如反理性、反人类、反社会、反国家、反文化等等形形‮色)百(色‬的标签,他关于“自然人”的思想也继续遭到许多人的误解,甚至是歪曲。

牐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卢梭的思想,按其本质来说,是辨证的。我们只有把这位个性坚强的天才思想家的主要着作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把他关于感性、理性和自然的观点相互联系起来分析,才能克服那些仿佛是无法解决的正题和反题的二律背反,而领悟其思想的真谛,从而认清“自然人”的本质。

牐犚弧⒏行

牐 卢梭曾说:“在未使人成为人以前,决没有必要使人成为哲学家。”这是针对当时一般哲学家们都把精神生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似乎把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排斥于精神生活之外的现实状况而指出的。卢梭则把精神建立在不论文化程度如何人人都具有的感性上,由此把广大人民纳入精神生活的领域,闪烁着民(百)主思想的光芒。
牐 卢梭认为:人首先是感性的人,也就是富有情感的人。人类在精神生活中先于理性而存在着两种原始情感———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

牐 (一) 自爱心

牐 1. 人的价值

牐 在18 世纪的法国,属于第一等级的天主僧侣和属于第二等级的封建权贵,横征暴敛,荼毒生灵,残酷榨取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的广大群众。为了防止人民觉醒和麻痹群众斗志,封建统治者妄称人们生性玩劣,理应克己苦修和严酷惩戒,贬低人的天性的价值和抹杀人生的享受,并用科学文化来围范人心,以制造安于奴役的顺民。同为第三等级的小资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厉害,要求解放的心情更热切,也更能体会到劳苦大众的痛苦。小资产者卢梭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英勇地与封建力量对抗,与宿罪论斗争,呼吁人们自爱,唤醒人们重新认识人的内在价值,找回做人的尊严。

牐 卢梭大声疾呼:“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

牐 在教育上,卢梭提出了与封建教育直接对抗的教育目标,即“自然的目标”,也就是教育不依据个人的等级、财产和职业的不同去进行,不培养贵族豪绅,而要培养表里如一、纯粹朴质、率性发展的自然的人。在《爱弥尔》中他生动地阐述了这个重要的观点:“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别人要我的学生做军人,做教士,或者做律师,我没有什么意见……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事实上,卢梭发现了路德在宗教领域所发现的伟大真理——人的价值就是人。” 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具有人之为人的一种永恒的品质,使人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0 09:59:57
2. 自由
牐 拥有并维护自由是人的自爱的重要表现。卢梭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这种人所共有的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自由是构成人格的最尊贵的一个要素:“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因为任何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这两种东西,所以无论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反自然同时也违反理性的。”同时,卢梭又深刻地揭露,虽然“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个人拥有自由的多少并不是根据他的阶级高低、富贵贫贱、或学识深浅来决定的。恰恰相反,由于受到贪得无厌的物欲的驱使和桎梏心智的封建文化的荼毒,文明人比野蛮人(自然人) 享有更少的自由。早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一文中,卢梭就尖锐地指出:“艺术、文学和科学把人们最初的自由的感觉
牐牳摧毁了,而人乃是为这种自由而生的,它们使人们安于自己的奴隶状态,以便成为所谓文明民族。”按字面来看卢梭似乎在反对科学和艺术,但实质上那种通过科学和艺术压抑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制度和反动的封建意识形态才是他真正抨击的对象。

牐 他充满‮情激‬地描绘到:“文明人毫无怨声地带着他的枷锁,野蛮人则决不肯向枷锁低头,而且,他宁愿在风暴中享自由,不愿在安宁中受奴役;正如一匹被驯服了的马,耐心地忍受着鞭策和踢马刺,而一匹未驯服的马则一接近马缰辔就竖起鬣毛,用蹄击地,激烈地抗拒⋯⋯我知道前一种人只是不断地夸耀他们在枷锁下所享受的和平和安宁,其实他们是把最悲惨的奴隶状态称为和平。”显然,铲除桎梏天性的封建枷锁,对于文明人更为必要和迫切。

牐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卢梭提出“归于自然”的主张是为了冲出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性和压迫人民的重重魔障,把人格从封建习俗和封建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进一步说,教育要培养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自觉地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解放。

牐 (二) 怜悯心
牐 自由既意味着个人自由,也意味着使他人自由。要享受自由,就要实现平等,就要具有充满同情友爱的怜悯心。“我们在看到任何有感觉的生物、主要是我们的同类遭受灭亡或痛苦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天然的憎恶”,这就是卢梭所指的怜悯心。

牐 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最有益的一种美德”,它是那样的自然,“使我们不假思索地去援救我们所见到的受苦人”。实际上,我们所以不应当伤害我们的同类,这似乎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性的生物,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感觉的生物。禽兽没有智慧和自由意志,但是它们也具有天赋的感性,所以人类对于它们也应当担负某种义务。因此,怜悯心不仅是人对自己同类中的弱者、罪人,或是对整个人类所怀有的仁慈、宽大、人道,所给予的关怀和友谊;怜悯心还是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关切和爱护。

牐 为了使爱弥尔变成一个有感情和有恻隐之心的人,卢梭教他在心中思考有感觉的生物究竟有哪些感觉,教他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和动物的痛苦和悲哀。卢梭自己也正是本着对于人类的无限热爱,才高举着尊崇人的自然本性的旗帜的。他正是满怀着追求人类社会幸福的伟大理想,才作为革命的先锋和人民的喉舌,英勇地站在反封建斗争的前沿,致力于艰辛的改造社会的宏伟事业,并以一部部天才的着作构筑起法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成为法兰西灵魂的塑造者、法兰西宪法的奠基人。

牐 (三) 自爱心与怜悯心
牐 自爱心与怜悯心在性质上仿佛是不相同的,但卢梭却把这二者联系得非常紧密:怜悯心是从自爱心产生出来的,反过来又缓和了自爱心。他说:“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从这种情感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由于人类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天生就有一种反感,自然产生怜悯心,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缓和了他的自爱心。所以,“怜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0 10:00:09
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

牐 但是,是什么使这种善良的天性倾向改变并破坏到这样的程度,致使法国广大人民倍受摧残戕害的呢? 卢梭指出:是私有制导致财产和社会地位的极端不平等,继而使社会精神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开始因权利、利益的矛盾而相互猜疑、憎恨。无休止的争斗,离间了他们之间原本和睦友爱的关系。权贵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同胞叫做‘奴隶’”。“文明人”则因偏见和骄傲对匍匐呻吟于黑暗之中的“野蛮人”冷漠无情。自私心膨胀而怜悯心萎缩的“上层人”与没有多少文化却保留着善良天性的“下层人”,谁在精神上更高尚、更优越呢?

牐 康德曾自述,他从前仅仅尊重知识的探索,并且“在某一时期认为只有如此才是人类的光荣,对于无知无识的普通人是轻蔑的。卢梭使我走上了正道。他清除我盲目的偏见;叫我学到了尊重人性;我将把自己看作比普通劳动者更为无用,假如我不相信尊重人性能够给所有的人以价值,从而建立起人权的思想。”

牐牰、理性

牐 卢梭不象笛卡儿那样,以为理性是世上分配得最公平的禀赋,也不承认笛卡儿派所主张的理性与感性知觉的对立。

牐 关于感觉和理性,卢梭有着唯物主义者般的推理:“知觉,就是感觉;比较,就是判断;判断和感觉不是一回事情。通过感觉,我觉得物体是一个个独立分散地呈现于我的眼前的⋯⋯通过比较⋯⋯我把它们一个一个地迭起来,以便说出它们的异同,同时再概括地说出它们的关系。”他又说:“我心灵中所具有的这种归纳和比较我的感觉的能力, ⋯⋯始终是存在于我的身上而不存在于事物的身上,而且,尽管是只有在事物给我以印象的时候我才能产生这种能力,但能够产生它的,唯独我自己。”总之,人类精神的一切活动起源于感觉。通过感觉人表面地得知外物的形象,因为秉有理性,人能够对众多繁杂的印象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判断、辨别等思维加工,获得观念或知识,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牐 在知识教育上,卢梭反对的不是知识和理性本身,而是批判当时法国过分推崇理性而把学生陷进书本的学风。他敏锐地发现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学习成为脱离现实的书本诵读和脱离事物的纯粹思辨,师生被封闭在不谙世事的象牙塔里。这样的教育斫丧人类心智、阻滞文化发展,却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因此,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原则。

牐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要求追求“真正有益于我们的知识”。所谓有益的知识就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启发心灵而增益智慧的知识。他揭露当时教人不明真理、不达人情的流于纸上谈兵的书本教育的丑恶:“当我看到青年人在最活泼的年岁只学习纯理论的东西,而在他们还没有一点实际经验的时候就一下投入社会和担当事情,我认为,这种做法的违反理性,一如它的违反自然。所以,如果说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懂得为人处事的话,我是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牐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强调行以求知。他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感觉经验是发达理性的凭借,要求儿童到现实事物中去寻求知识、探索知识。他特别重视运用理性,发展智力,反对迷信权威。他说:“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他反复强调:“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他描绘爱弥尔道:“他有一个能包罗万象的心胸,其所以这样,不是由于他有知识,而是由于他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他心思开朗,头脑聪敏,临机应变; ⋯⋯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再说一次,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0 10:00:24
在道德教育上,卢梭认为道德是在保持人类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中才得以出现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这种“自然状态”,使人类陷入了堕落而悲惨的境地。“富人的豪夺、穷人的抢劫以及一切人毫无节制的情欲,扼杀了自然怜悯心和还很微弱的公正的声音, 于是使人变得怪吝、贪婪和邪恶。”所以,他指出诱导自爱之心向正路发展才是道德。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自爱心和怜悯心协调并配合起来,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人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十分小心地消除那些使青年人心胸狭隘和使他以自己为中心而时时都想到他个人的事物,要使青年人关心别人,“使他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并防止他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牐 同时,卢梭强调所谓道德感情,并不是无原则的恻隐之心,而是严格分辨是非。他提醒人们防止把怜悯他人的感情蜕化为懦弱之情:“首先是同情正义,因为在一切的美德中,正义是最有助于人类的共同福利的。理性和自爱迫使我们同情我们的人类更甚于同情我们的邻居;而同情坏人,就是对于其他的人极其残忍。”也就是说,培养道德感情是离不开培养道德思想意识的,而道德思想意识的培养就要以发展理性和培养情操为基础。

牐 发展理性,离不开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卢梭说:“要判明他在性格中占居上风的这些情感,是博爱敦厚还是残忍阴险,是宽和仁慈还是嫉妒贪婪,就必须了解他自己认为他在人类当中占居什么地位,就必须了解他认为要达到他所希望的地位,需要克服哪些障碍。”也就是说,道德观是社会观的产物,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要“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卢梭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要以行动而不只是以言辞教育青年,要把青年习得的道德原则应用到生活中去。

牐 他痛恨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糜烂的生活,不要青年涉足,以免他们受到腐蚀。为了防止他们自恃门第、健康和财富而虚荣、高傲、冷漠,他让青年从接触受难者和对受难者的实际善行中,使同情心和正义感等高尚情操得到滋长。他提醒教师:“你要使你的学生做他能理解的一切良好行为,要使他把穷人的利益看作他自己的利益;要使他不仅用金钱帮助他们,而且要对他们表示关心;要他为他们服务,要他保护他们,为他们牺牲他个人的利益和他的时间;要他把自己看作他们的办事人:他应当终生都要担负这个这样高尚的职务。”在这样一种社会交往中,青年不但认识和理解了自我与他者的不同,也从他者身上了解了自我,使彼此能够带着各自的差异一块儿生活。也就是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有意义的联系中平等地生活。
牐  
牐 无庸置疑,无论在知识教育上或是在道德教育上,卢梭从未试图抹杀理性的作用。他认为知识不等于理性,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理性,正确判断事物是非的能力是理性。他一再强调:“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当罗素认为卢梭主张“我们要想有道德,只须不遵循理性而顺从感情”时,不由让人感觉他作出这样的结论实在过于仓促了。

牐 不过在对人的理性的看法上,卢梭确实是跟和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启蒙思想家有着很大的距离的。虽然卢梭和他们共同号召打破传统的宗教观念,使人们的头脑从宗教蒙昧主义的统治和神学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们的理性恢复清明,但是卢梭并不象他们那样认为理性是至高无上的、是衡量一切和判断一切的尺度。他说:“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质的人能够通过理性获得美德,但如果人类的保存仅仅依赖于人的推理,则人类也许久已不复存在。”天下有着聪明才智而为非作恶的人比比皆是。昏庸的学究和迂阔的腐儒同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理性并不能经常保证人类为善,它有时诱人误入自私自利的歧途,它“使人敛翼自保,远离一切对他有妨碍和使他痛苦的东西,”阻止他对受苦者的同情。理性也并不一定能保证人类获得幸福,它在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生活原有的和平安宁。所以卢梭慨叹:“我们在无知无识中反倒比我们有了各种学识还更为快乐。”掌握虚伪的、致人于恶的知识,只能使人类的理性愈向前进,离真理和幸福愈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0 10:00:40
那么卢梭倡导的是什么样的理性呢? 那是智慧的理性,也就是与感性和谐统一的、人类内在自然的理性。要认识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卢梭关于自然的思想。

牐犎、自然

牐 关于对卢梭的绝大部分曲解,都是由于对他的自然观缺乏理解。要么把卢梭笔下的自然理解为单纯的自然环境,要么理解为动物性或生物性。说他既然歌颂自然,那么他就反对人类、逃避社会;他既然重感情,那么他就反对理性、轻视文化。这样的简单归类是武断而偏颇的。

牐 卢梭从来没有认为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是可能的,甚至是值得欢迎的事。马克思也指出:卢梭的自然状态说“决不象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令人注目的段落里卢梭说道:“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注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代替了本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唯有当义务的呼声代替了生理的冲动,权利代替了嗜欲的时候,此前只知道关怀一己的人类才发现自己不得不按照另外的原则行事,并且在听从自己的欲望之前,先要请教自己的理性。虽然在这种状态中,他被剥夺了他所得之于自然的许多便利,然而他却从这里面重新得到了如此巨大的收获;他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他的思想开阔了,他的感情高尚了,他的灵魂整个提高到这样的地步,以致于——若不是对新处境的滥用使他往往堕落得比原来的出发点更糟的话——对于从此使得他永远脱离自然状态,使他从一个愚昧的、局限的动物一变而为一个有智慧的生物,一变而为一个人的那个幸福的时刻,他一定会是感恩不尽的。”

牐 卢梭肯定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人类的进步。伴随着理性的出现和发展,这种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随着观念和情感的互相推动,精神和心灵的相互作用,人类日益文明化。依照社会的自然进程,人类本来可以日臻完善,逐步达到幸福的境界,但是,人类对新处境的滥用使他往往堕落得比原来的出发点更糟的地步,更确切地说,金属的冶炼和农耕促使私有财产产生,出现了贫富的对立,导致国家的产生,国家变成富人奴役穷人的工具。最后,卢梭得出一个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同出一辙的令人类文明尴尬的辨证命题——文明向前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科学和艺术原本是人类进步的成果,却加速了人类的堕落。

牐 显然,卢梭所指的“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状态,即有着自由、平等、幸福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社会。“在那个时候,人被自然安排得距离野蛮人的愚钝和文明人的智慧都一样远,他为本能也同样为理性所限。”那个时代的理性不是文明人愚妄地把人类看作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和进行同类间名利争斗而导致种种苦难的被滥用的“智慧”,而是符合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幸福、圆满的内在自然的理性。

牐 关于“内在自然”,卢梭在《爱弥尔》中进行了说明:“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的事物的影响。可以说,当我们一意识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希望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我们首先要看这些事物使我们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们对我们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后则看它们是不是符合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但是,由于受到了我们的习惯的遏制,所以它们也就或多或少地因为我们的见解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产生这种变化以前,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的自然。”简言之,卢梭所指的人的内在的自然也就是趋乐避苦以及追求幸福和完美的“原始倾向”。在内在自然中感性与理性是紧密联系的。使内在自然发生改变的是外在于内在自然的“习惯”与“见解”。这种“习惯”与“见解”影响了原始的理性,变化了的理性偏离了内在自然,促使人距离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并逐渐把人引向不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0 10:00:54
内在自然的理性就是用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时为自然的同义词的理性,是符合人类原初使命的理性,
牐犑钦嬲智慧的理性。

牐 至此,便也不难理解卢梭所指的自然,既包括人的内在自然,也包括外在的大自然,人的内在自然于
牐犕庠诖笞匀恢猩成并丰富。

牐 四、自然、感性与理性
牐  
牐 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生息本身就融为一体,二者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生命上的一致。“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人的感性。”

牐 在卢梭的时代,由于文化日进,工具日繁,人们的感觉能力相对退化,加之囿于封建文化与道德的束缚以及沉溺于追求自我利益,人们对周围的人与事感觉迟钝,甚至麻木。人们只想向外扩展自己,却很少运用内部感觉,人的本质逐渐异化。为了拯救精神贫困、灵魂停滞的同胞,卢梭提出归于自然。

牐 和卢梭同时代的大多数百科全书派学者们认为:自然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是一个与人截然对立的客观的哲学范畴。而在卢梭看来,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在物,充满了他可以用一切感官来享受的富源,它是灵感的源泉,是人的一个知己。他感叹道:“大自然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匀称,而人类则是那样的混乱,那样的没有秩序! 万物是这样的彼此配合、步调一致,而人类则纷纷扰扰,无有宁时通过情感的活动,促使理性臻于完善,使人重新找回
牐犠陨淼哪谠谧匀槐拘,并使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近乎敌对的主、客体关系重新变得谐和。

牐 卢梭把乡村环境中人们恬静的生活和淳朴的民风,与都市里贵族们的奢侈‮糜淫‬的生活和腐朽的社会习俗加以对比,发现只有回归乡村的自然生活,才能使年幼的爱弥尔免遭封建毒素的侵蚀,才能使爱弥尔具有强壮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爱弥尔具有贴近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健全的心智。他使爱弥尔以身心体验和领会万物之生、万物之情、融于万物、和万物同构同性、同感同动。他让爱弥尔在对自然的虔敬中学会社会中的行为,学会慈爱众灵、垂慰苍生、泛爱生命。他通过自然向爱弥尔的灵魂深处灌输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直到将来爱弥尔走入社会也能使他防止麻木不仁和残酷。

牐 马克思曾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具有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是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同样,在卢梭的逻辑中,感性与理性是辨证统一于人的内在自然中的。人的内在本性在人与他者、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趋于完整。卢梭这样来解释他把爱弥尔培养成为一个“自然人”的教育理想:“你首先要想到的是,虽然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涡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性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所以当爱弥尔在二十岁时“, 富于感情,富于理智,心地是十分的仁慈和善良;他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既爱美又乐于为善,”成为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

牐犖濉⒔   语

牐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序言中说道:“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
牐牨傅,就是关于‘人’的知识。”于是他使自己的赤心和热情参加他的一切思辨观察,以探索人的问题。

牐 当然,卢梭是不能避免他那个时代的错误见解和偏见的,在他探索人类问题的历程中还常常出现思想上的矛盾和冲突,但是这些都无法遮蔽他为人类在解放自己的漫漫征途上带来的灿烂光明。人类必须在自我否定和反躬自问中认识自己,而不要总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掩盖实际的不公正和堕落。

牐 自卢梭以来的两百多年来的一切历史证据都表明,人类理智纵然是日进无疆,愈跑愈远了,但同时也逐渐把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之间本来安宁和谐的联系点点分离、节节切断了。人类在浮华的物质外表下,掩饰着“缺乏幸福的快乐。”

牐 今天,当人类试图找回那些在盲目追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丢掉的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当人类社会希望重新建立与万物的相互联系的时候,当人类教育陡然从“工具理性主义”的噩梦中惊醒的时候,卢梭天才的智慧再一次启示我们:人生开始,即是情感开始。教育的使命即是培养尊重生命和人权、对他者和大自然充满同情与互感的具有高尚情感并富于健全理智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造人类自由、和平、幸福的未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