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的理解层次】
1【净土】对此世界不加太多讨论,给一个来世必然可以达到觉悟的前提,如净土。此方法不需要什么理解与推理,直接明白,最大众化,理解此内容,无需要有什么知识或思维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往生就等于觉悟。
2【真实世界】我们因为感官和思维的局限,没有在一般的世俗角度,真正认识世界的本来样子,而觉悟就是最终能认识世界的真实的样子。声闻乘的态度多是这种,内容清楚明了。
3【自性清净】不涉及客观世界的问题,只从自性(或称佛性、我、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角度讲,之所以不明白真理,是因为本性光明被无明所障,自性达到清净,自然可以明了一切。此观点没有直接承认自性存在,但直接讲自性可以清净,比较容易为一般人理解。
4【心不可得】此论即“万法唯心,心不可得”。所有一切皆源于心的显现,但心不可得。此说已经不太为一般人所能理解。心有没有,是不讨论的,不管有没有,只要最后于自证中证得此心不可得,即是觉悟。此论重点在不能去判断心的有与无,无论怎么判断,不可得都不成立,所以修行中,无论是感觉心是有、还是无,都不是正确的修行结果。大乘基本都是以此观点为基础内容的。
5【不可说】此论重点有从空性自证的陈述上入手。你说就错,所以,不可说。不可说是不是也说呢?回答是——不可说。汉地受禅宗及传统玄学影响,比较接受这种观点。这个理解上比较容易,但具体的指导修行上,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除非有已经觉悟的人引导,否则通过这种方式自学而觉悟的,极为罕见。
6【不承许】基本是甚深派所持观点,多为自续派所持,但不太容易理解,因为此论否定一切存在,你说世界是存在的,他会告诉你世界并不存在,你说世界不存在,他会告诉你并不存在“世界不存在”这种问题。基本可以这样理解:只能说空性中不存在什么(即一切都不存在),但不能说空性中存在什么,甚至这空性的存在也被自己否定。那么不存在是不是一种存在,如果你要假设这样的一个命题,那么回答是——不存在不存在。也就谈不上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了。汉地基本没有传入此观点。
7【无承许】无承许与不承许是不同的,不承许是否定任何存在;无承许,是在任何一个判断上都不承认。一个针对判断的内容,一个针对判断本身。一般中观应成派持此观点。而且这种观点比较复杂,比如世界是不是存在的?因为没有承许,所以谈不上世界是不是存在的,而不是说存在或不存在,是谈不上;但世界依概念而虚假的存在是可以假设的。这种观点给普通人的感觉是完全没有逻辑性与理性,似乎自相矛盾又前言不答后语。但在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时,逻辑推理又极为严谨。所以,一般不太为理解和掌握。汉地基本没有传入此观点。
一般来说,越靠前的观点越浅显易懂,越往后,越难理解,但越接近对觉悟的空性实相直接描述。一般修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与接受力来选择对应层面的内容加以学习,越靠后的观点,可以承认前边的观点,而前边的观点不包括靠后的观点。所以,后与前的关系是包含关系。比如,在承认“心不可得”的层面上,你无法再否定“心不可得”的存在。但在一切存在都被否定时,可以假立“心不可得”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