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把爱情当做一种特殊的商品,便会存在一个参与人数众多、范围无限广大、层次分明的崭新市场——爱情市场。在恋爱市场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既是爱情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者,又是需求者。我们将利用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参与者的动机、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恋爱中的逆向选择及涉及的公平与效率、恋爱中制度设计的可能性等问题。
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恋爱——理性人的选择
恋爱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的个体来说,恋爱将是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经历。恋爱意味着从此不必再孤独寂寞,不再冷眼看旁观别人亲亲我我而孤芳自赏;意味着早晨一杯暖暖的牛奶、几片面包还有一句温馨的‘我爱你’,一起逛街,一起憧憬未来编织未来······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爱情亦如是。在体验爱情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付出一些代价,承担一些责任。恋爱了,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自己生活,可能一个人赚的钱要两个人花,要为对方放弃自我发展的时间,放弃与原来的死党在一块的欢愉,甚至我们要迁就对方的缺点、收敛习惯的自我。
作为理性人,爱情参与者将就二者——收益R(X)与(机会)成本C(Y)进行比较。E>=C,进入市场;E<C,退出市场。X为提高效用因素,Y为增加成本因素。当然,恋爱中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各自呈现出一些特征,在此不予展开。
恋爱市场中的供给、需求与均衡
供给与需求的存在是所有类型市场出现和存在的必然前提,而恋爱市场的供求双方自然就是男人和女人。一般来讲,恋爱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男人和女人,都既是爱情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但为了分析的方便,而且由于男性在恋爱中通常更为主动和大胆一些,女性在恋爱中通常更为被动和羞涩一些,我们假定男方为市场中的需求方,女方为市场中的供给方。这些参与者有可能具有不同的年龄结构,来自不同的地域,我们也对其进行简化,将市场范围限定在男女比例适当的某所大学,例如西南财经,通过这个简化,我们得到了一个典型的爱情市场:男同学M为需求者,带着其原始禀赋——定义为魅力指数m(m1,m2…..mn)进入市场去寻觅能够提供不同质量指数爱情a(a1,a2,….an)的女同学供给者F。其中,m1,m2…..mn 为影响男性魅力指数的因素,如外貌、发展潜力、关怀意识、学习能力等;a1,a2,….an为影响女性爱情质量指数的一系列因素,例如容貌、气质、性格、才华、道德水准等。
定义需求函数D=D(m/a)
, 供给函数S=S(m/a) 比率m/a 为爱情性价比,是供求双方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如图,市场在E((m/a)。,q。)点达到均衡 。
类似的,当m/a取其他值时,可以得到相应的q值将所有不同的q值加总,得到Q=∑q ,即整个市场的均衡交易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不同的m/a值中,当m/a约等于1时,相应的q值取最大,而当m/a偏离1(m/a>1或<1)时,对应的q值将会大幅度的下降,这或许符合“郎才女貌”这一传统说法。
恋爱市场的结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问题
像其他许多一般商品市场一样,恋爱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甚至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非完全竞争市场。我们知道,一个完全竞争的的市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即:参与者人数众多,产品同质,交易双方信息完全以及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恋爱市场仅仅满足参与者人数众多与要素自由流动两个条件,产品的非同质性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则构成了恋爱市场区别于其他一切商品市场的基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商品交易不在以货币作为媒介,而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其中或许会有类似于红娘之类的“经纪人”的参与,但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高校这类中介正慢慢退出市场。
关于产品的非同质性,不再做过多解释,其真理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我们重点分析恋爱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恋爱市场由于不以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而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必然涉及两种商品,原因在于男方和女方都既是爱情的供给方又是需求方。这与之前我们分析市场均衡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可以看作是对原假定的放松,以便更能接近现实。
对信息不对称的经典分析是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Lemons”),在交易中由于卖者比买者对产品质量有更多的了解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此后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大量用于对二手市场均衡的分析。恋爱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交易双方都各自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即对自己所能提供产品的质量的了解,因此在交易过程中都有隐藏信息的动机,从而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追求到自己心仪的伴侣。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在追求与被追求的感情博弈中总是会展示自己美丽动人、善良高尚的方面,尽量隐藏缺陷和短处,从而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获得对方的回应。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以及对爱情的渴求,在决定是否与异性交往之前很难对对方有深刻的了解,于是便雾里看花,采而佩之。
一个奇怪的想象是,有些人在恋爱过程中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显得相对迟钝,始终处于寻寻觅觅的状态。前者的m并不一定比后者大,却能在恋爱市场中成功淘汰后者,究其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劣胜优汰的资源逆淘汰现象,前者往往更加善于隐藏信息使对方作出逆向选择,从而导致市场无效率。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向对方发送客观或可靠的信号,如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向雇主发出的文凭信号,但在恋爱市场中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信号,没有谁会因为对方拥有英语六级证书或其他证书而欣然接受对方。
爱情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不仅会造成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对那些“光棍儿”们也是一种不公平。在那些善于隐藏信息的人经历数次恋爱历程的时候,那些纯情的大哥大姐们依然孑然一身,孤孤单单。
制度设计的可能性
当市场配置资源失灵时,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干预显得十分必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合理设计制度来矫正市场失灵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但在以自愿、自由为基础的爱情市场中,难以想象像实行配给制这样的制度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即使客观上这样的制度设计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其思想基础是不符合自由主义的恋爱市场要求的。因此,解决恋爱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问题不具备制度设计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