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理解诺奖王二买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同时又有很多职位空缺而雇不到人?这种现象在其他经济领域也存在:例如为什么消费者总是很难买到称心的商品,而商家又苦于没有识货的买家?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解释了这样一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王二的家乡只有一家药店,王二有牙龈炎,有一天他想去药店买治牙龈炎的药,结果药店没有。王二听说隔壁城镇的店铺里有,但走过去要绕很远的路,非常麻烦,索性就忍忍吧。与此同时,隔壁城镇里的另一家药店也听说王二家乡有人犯病,进了一箱药,但却因为本地没有人患病而无人问津。当时物流业并不发达,很难做到每所药店各种药都有。所以只有勤快且有车的李四绕远路买到了治牙龈炎的药,而王二只能忍着。
诺奖解释了什么道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成本,买家必须找得到卖家买家和卖家遥想呼应,交易却没有达成,究其原因就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的“搜寻摩擦成本”。三名经济学家的“搜寻和匹配”理论表明,光有在理论上有能够达成交易的买家与卖家还不够;这些买家与卖家还必须找得到对方,并决定达成一项交易。在某些背景下——比如公共金融交易平台或者网络平台,买家与卖家可能会即刻达成交易。但在许多其它市场,只有在经历一番耗时又代价高昂的搜寻后,交易才会发生,就如同王二买药遥远的路途阻隔一样。而搜寻本身耗时且代价高昂,造成了高失业率与高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失业人群与用工企业总是在有成本的寻找对方简单用一句话说,失业人群总是在有摩擦的寻找工作,而用工企业也在有摩擦的寻找工人。摩擦就是他们找工作或者招人的障碍、困难和成本。这个成本越高,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的现象就越严重。诺奖获得者把劳动市场理解为,雇员寻找工作,雇主寻找工人以及他们互相寻找中的成本。一个人找工作,要花很多时间,并且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总是在权衡接受现在的工作还是继续找更好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存在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这个失业,与凯恩斯强调的总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完全不同。在此理论模型下,所要采用的政策也很不同。因为总需求和总供给从理论上都存在,例如美国失业率与空缺率均为9%,但失业现状也同样存在。
对中国的启示
扩大投资创造“就业岗位”的宏观手段不能治本后来,王二所在国度里的国王听闻有的城镇药店治牙龈炎的药很多,却卖不出去。而隔壁城镇患牙龈炎的人很多,却买不到药。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地方,患病的人在这,卖药的人在那,交易达不成,民众怨声载道。国王询问卫生大臣之后很不解:我的国度下有100个城镇,有100所药店且每座城市都有一所,为何还有药荒呢?然后国王大手一挥:我再拿出一千万,再在每座城市里修一个药店。药店虽然增加了一倍,但药在这头,患者在那头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在商品市场中,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事实上,国王要做的是改善物流和交通条件,要么让每家药店都有各种药,要么减少各个药店之间的交通成本。而不是增开药店。面对高失业率,大规模投资、多发货币的宏观刺激经济方式,往往没有微观的改善用人单位和失业人群之间相互寻找的成本有用。
减少互相“寻找”成本的微观做法更有效美国维持了两年约10%的高失业率,而中国的失业人数据称高达2亿。因此,就当前各国高失业率问题而言,最传统、最直观的政策建议就是让政府增加就业的需求,通过市场供需关系的重新平衡来解决危机所带来的失业问题。政府能做的事就是多发货币,创造就业机会。这个“顺理成章”的思路却收效甚微。
2010年经济学诺奖的公布,似乎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面对的价格无法反映出市场真实的供需关系,因为无法完美确认市场的供需力量。常常是为了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价格或工资水平,需要付出商品价格以上的成本代价,即所谓的“搜索成本”。而且,这样的“搜索”行为常常是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和不充分的“选择机会”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根本做不到完美市场所揭示的那种“无成本”就能发现“公平价格”的理想状态。所以,相比大规模刺激经济,从微观处搭建桥梁,建立有效的交易平台,这样的微观制度建设才治本之策。
结语
凯恩斯强调的总需求不足带来失业的宏观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解释现在有闲活、有闲人却无人干活的困境。此时微观视角的“搜寻理论”获奖,恰恰为中国解决高失业率提供了另一种路径选择。相比宏观的刺激经济解决就业,改善供求双方搜寻成本、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这种微观的制度建设将更加考验政府的善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