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自觉不自觉地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行事。绝大情况下也是如此。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 社会上,一个年轻人本来期望三年能够拿到10万元的年薪就能够满足了,实际上他拿到了30万,可当他得知朋友年薪是30万的时候为什么又会不满足?一个无人问津的不起眼的东西当与那些价值高昂的钻石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就会变得价值连城?为什么人们不挣钱去工作高兴,挣钱去工作反而不高兴?搞不懂。
校园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为什么我们愿意接受对自己毫无用处的赠品,甚至会为此花很大力气去抢或者排队?为什么我们总是言而无信,做不到许多该做的、自己承诺不止一次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想购物,回到寝室后却发现一大堆用不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一切?为什么相同的东西,花100块钱要比花50 块钱感觉质量好?为什么我们宁愿呆在床上睡觉,都不愿意去听听力来应付四级考试?为什么我读过一遍《三字经》以后就会变得勤奋,诚实,平静(起码刚读过是这样),不这样效果就不明显?为什么我自己的生活规律反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为什么我过去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我喜欢看NBA而不是CBA?为什么我会爱上这个女孩而不是另外一个?
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对人类能力的敬畏之情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敬畏之心与之是两码事。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这一假设的含义是,我们能够对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所有选择的价值进行计算,择其优而行之。一旦我们犯了错误,做了非理性的事情,又会怎样呢?这里传统经济学代言人斯密告诉我们市场的力量可以把我们引向正确的道路上来。但是上述无规律无意识的非理性行为是成系统的,我们一犯再犯,是可以预测的。明知要警醒锻炼还要吃甜食巧克力。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们的各类情感进行了梳理,可那只是自由经济中让人们尽量的去遵守游戏规则,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何这样那样的解决问题。
本善?本恶?人类本性的无解带来行为的无常。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