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firebirdwq
可以说,文章中的每句解释都是错误的。说说其中比较大的问题。
首先,它认为,通货紧缩——普遍的物价下跌——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这完全错误。计算机价格的日复一日的下降,并未制约这一行业的迅猛发展。
其次,既然有上述看法,毫不奇怪,它认为,货币供给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或者说,增加货币供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它试图以1844年皮尔银行法案的惨败作为证明,坚持金本位、100%的银行准备金制度,是多么地抑制了经济增长,是多么地不合时宜。然而,暂且不提这一推论中的谬误,我们可以看看在建立中央银行,
取消金本位,实行完全的信用本位制以后的情况。显然,这样的货币制度已不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因为它可以似乎无限制的扩大货币供应量!文章的作者似乎应该满意了!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各国货币日复一日的贬值,我们不仅没有因此而避免商业周期,反而见到了愈来愈频繁,规模也愈来愈大的经济危机。1800-1913前后这一百年间,也发生过经济危机,但规模与我们现在惯见的小的不能相提并论,而且相当短暂。这期间,黄金,通用的货币,其购买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约增加了一倍,应当算作很严重的“通货紧缩”了。然而,它却是我们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快速的历史时期之一。
最后,它与通常的著作者一样,将通货紧缩与普遍的物价下跌划上等号。事实并非如此。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就金本位来说,黄金的产量增加虽然缓慢,但绝对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缩”。实际上,它所攻击的金本位之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所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的缺陷,恰恰是金本位所具有的优点。它大大限制了人为的信用扩张。而这,才是经济周期之频繁出现,而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
说的这,自然就应当探讨,为何
生于1844年7月19日的、有着良好的初衷并结合了货币学派的真知灼见、主张金本位制、100%准备金制度的皮尔银行法案,却没有消除繁荣—衰退的商业周期,反而一败涂地。其致命的错误在于,它没有将100%的准备金制度贯彻于银行活期存款,而认为只需限制银行在发行钞票时有100%的黄金准备就行了。而实际上,“信用扩张,不仅来自过度发行纸币,还可能出于开立过多现金账户”。(Mises,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31266-1-1.html)因此,人为的信用继续扩张,经济繁荣依然继续,而其后则是不可避免地经济衰退。而皮尔银行法案的失败,使之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人们——错误的——认为,货币学派的用货币来说明商业周期的尝试被事实驳倒了。正如同上述文章的作者所认为的那样。更为致命的是,这一理念使得后来直到今天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经济顽疾——商业周期之频繁出现的制度基础——完全的信用本位制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