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06 0
2010-10-22

镜子里的玄机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如果要想肯定别人所否定的,或者要想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你就要有一个标准。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莫若以明",就是最好以空明的心灵对待万物。
  明,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一尘不染,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明"。善恶两端都没了,是非自然就没了。我们怎样对待这个是非?就像一面镜子,是,让它给照住;非,也让它给照住。所有的都给照住。对于镜子来说,照住了是,它不欢喜;照住了非,它不憎恨;照到了狮子,它不恐惧;照到了孔雀,它也不欢喜。镜子是不是这样的?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怎样认识这个"是非"?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你自己知道吗?自己能不能给自己立一个是非的评判标准?是者,真理也;非者,不是真理也。从道上来说,我这个是道,你那个不是道,对吗?怎样把人类文化形态上的是非对错搞个清楚?就是用这个"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镜去反映事物的原样。但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赵州老和尚那句话高明,"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不在明白里就没有是非了。你说是,我不知道;你说非,我还是不知道。你问不知道后面有什么玄机啊?自己去慢慢品味。品到了,就知道这里面的玄机重重。

  所以我们看庄子这些语言,尽管两千多年了,谁又认真对待过?包括这些著书的和搞翻译的,是否真的进入到庄子的精神内涵里去了?到底写这些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警世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去感觉。特别是修道的人,修道也要依据经典,这些经典是由文字表达的。怎样在文字间去料理这些事情?怎样使自己有正知正见?可你这头经典还没背上几页,正知正见还没立起来,听见禅宗又来了个不立文字!把文字扫荡了,超然事外,超然相外,不在文字相之中了!那又怎样去理解这些事情?所以要抓住根本,那就是"莫若以明"。

  空空如也是"莫若以明";北宗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是"莫若以明"。但是呢,六祖大师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底这个又是怎么"莫若"?你又怎么"以明"呢?

  所以我们看庄子的这些东西,既要从这头看,又要从那头看,去其两端,空空如也。要反反复复去找相应的感觉。不要落入两边,也不要落到中间。不落两边又不落中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夫言夫非吹也",吹,是指道之动;言,指道表现出的种种形态。在大道里,可以表现的形态无穷无尽,善恶对错都是道,一切的一切都是道。它究竟怎么表现的呢?"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那就说不清楚啦。可以说东,可以说西,可以说是,可以说非,正是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觉。所以"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于是就有儒墨的"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如果要超越这些是非,那怎样提高自己的境界以超越这个局限呢?归根结底,就是"莫若以明"。

  老子也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明"就是"知常"的这样一种智慧。我们如果没有更高的智慧,是不可能驾驭是非,不可能超越是非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从这一段开始,就对具体事物的彼、此、是、非、因、果等等关系,进行了一番精彩的辨析。下面我们逐一讲解,看看庄子是怎样辨析的。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什么叫彼?什么叫是?因为从这里到后面反复都在谈彼、是,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把这一对概念搞清楚。我们可以把这一对概念理解为"因"和"缘"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因",也都有它的"缘"。任何事物都是由自身具备的种种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是有因有缘,有缘有因。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任何事情都是外在的,都是相。彼,就是外在的相;同时它又是内在的,都是心所生法。是,就是心所生法。我们看佛教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道理,都可以理解成"物无非是"。尽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不妨碍"物无非彼",也不妨碍天地万法自住本位,万相森罗,万相生灭,都不影响它们自身的存在。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我们看,天地万法之所以是万法,树木我们就说它是树木,不可能把石头说成树木。但是要"自知则知之",要通过人的感觉来认识。用玄奘大师的话说,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本来没有春夏秋冬,老天爷并不说春夏秋冬,人给它安了个春夏秋冬之名。人对自然规律有所认识,有所感觉,"自知则知之"。这里马上就进入一个很深的命题,可以说是从佛教中观的理论系统来讲了。

  认识了这个"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跟我们自身的修行有什么关系呢?你真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修行的方向,你就明白为什么修行要在"不入是,不入非,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上面下工夫了。

  我们平常有没有"不入是,不入非,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样一个修行体验?这个实际上一点都不玄,我们也经常处于这个状态上。像太平洋某个岛国有什么事情,我们既然都不知道,所以既谈不上是,也谈不上非,也谈不上照与不照。我们经常处于这种状态,说穿了,就是现在此时,这"当下一念"的状态。怎么讲呢?就看你把这当下一念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此就在此上,放在彼就在彼上,放在是就在是上,放在非就在非上。但是你这个当下一念,毕竟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只是截取了大道中的一个片断而已。这个片断与大道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浑然一体的大道摄取一个片断来说是说非,就像中医或西医的方法一样。西医在你身体里抽几滴血,就判断你身体里的是与非;中医老师三个手指头一搭,最多看看舌头,也可以评判你身体里的是与非。这些是或非,它与你几十年生命的运行,与你自己的生活习惯、气候变化是融为一体的。那么在这一体中,你摄取其中某一片段,是否能以此做准确的判断?

  当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是一种方法。"一滴水中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也是一种说法。禅宗也有"一毫端见宝王刹"、"芥子纳须弥"这样的说法。我们怎样在这之中找到这种协调?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就是缘,是客观的。是,就是因,是主观的。"彼出于是",客观是从主观认识中来的。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讲,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判断。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比如这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我们才有对象的确定性。用佛教唯识学的话说,就是"识必了境"啊!我们的认识必须要对对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出于什么呢?出于是,还是出于非?"不是"也是"是"的一个形相。"是"是"是"的一个形相,"不是"是"是"的另外一个形相。所以这里说"是亦因彼"。

  尽管我们有主观,但是也要缘起,要"根尘相即"才能产生"识"。光有根,没有尘,不行。根尘必须相合,才能产生我们的认识。所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与是和合、根与尘和合,我们的认识就自然生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