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不昧者乎
我喜欢结合天文学来说这个理。你看宇宙那么大,地球这么小,人就更是可怜。这个地球村上,不管是布什也好,萨达姆也好,拉登也好,这样那样忙了一阵,好像热闹得很。如果你是在月球上看他们,看这个地球村的事情,你会觉得他们有点发神经。如果你站在火星上、冥王星上看地球这个小不点,能不能看到地球都说不清楚,但是地球上居然这么热闹!
古人写了南柯一梦、蚂蚁缘槐这些故事。我们看蚂蚁的生命太简单了,但是蚂蚁生活在它的窝里,觉得还是很有奔头的,日子还过得很滋润。这就是《逍遥游》中谈到的大小之辩的境界。小的有小的世界,大有大的世界,我们不能无视别人小的世界,但是我们要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了,不得了,了不得!但是我们只要超然其外,换一个角度来看,整个人类社会不过就像一大堆蚂蚁在那里忙过来、忙过去而已。结果忙了个什么?秦始皇忙了一阵,汉武帝忙了一阵,康熙、乾隆忙了一阵,你看他们的末代子孙,还是只有哭的份。我们再过一百年,又如何看今天呢?也说不清楚。你说有没有定论?没有定论。但你说没有定论吧,它又有个定论。什么定论呢?
我们再看下面:"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谓之不死,奚益!"这个就是你的定论!你说人能够不死吗?就是活上一万岁,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经常说在"四禅八定"中的人,也许可以活几万岁甚至几百万岁。但是在那里打坐入定的人,我把他们比喻成是放在了液态氮里的一个生命,因为没有活动了,没有生命和精神的过程,是一种处于冰冻状态的生命,精神停止,生命也停止。这种活法有没有意思呢?也没有意思!那么如果回到前面的喜怒哀乐、勾心斗角上来,这样有没有意思呢?也没有意思!你有所为,无益;无所为呢,也无益。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这个有所为、无所为都无益的状态呢?那么什么又是有益的呢?
所以我们在看《庄子》的时候,他所说的这些都有点玄。我们在左边是墙,右边是墙,前面是墙,后面是墙的情况下,不免左右碰壁,进退失据。在这种状态下你要翻身,拿禅宗的话来说你就要参,参破之后,看看里面还有什么。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形神都老化了,不死又有什么好处呢?形,我们的肉体,承载的是什么?那么多细胞,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死了以后不过是火葬场里的一把灰。即使不死,到化验室一化验,也就是一堆这样那样的东西而已。而我们这颗心呢,严格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心,在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看来,都是一些病态的精神内容而已。在佛教的唯识学中,作为人来说,也就是由烦恼集聚,会有贪嗔痴慢的这套东西,"见浊争胜",也都是一些不干不净的内容。所以真正要把我们的身体、精神肢解出来,不管是物质的生命也好,精神的内容也好,你端上盘来就不好看。
生命和精神不仅仅是一堆零件、一些知识摆在那里,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东西。但是这个活东西拆开来看,不就是一堆零件、一些知识吗?庄子把这些东西,反反复复地进行了无情的剖析,把这些丑给揭露够了,他就要大家回归,要大家反省这背后还有个什么东西。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芒,暧昧、蒙昧。人生在世,果然都是这样愚昧吗?人之心暧昧不明,能有不昧者乎?
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庄子的语言是很铺张的,但他并不是无的放矢的铺张。他在自然现象、心理现象、我们知识的来去等诸多方面,反反复复地把问题摆在面前,让大家去思考--精神从何而来?生命从何而来?知识从何而来?情感从何而来?在这一切之中,我们需要获得的是什么?用佛教中观的话来讲,庄子善用"遮法",他善于否定,把一切一切都扫得干干净净,让你最后看到底有什么。
下面我们继续看庄子是如何破这些凡夫见的。"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我们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固定的。那么谁没有是非观念呢?谁没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呢?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是非标准。大智慧的人有他的是非标准,最蠢的人也有他的是非标准,圣人有圣人的价值观念,凡夫有凡夫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每个人的业力不同,这也没有办法,诸色人等都是"随其成心而师之",每个人都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都正确,别人的未必正确。
我们想一下,自己是不是"随其成心而师之"?人都有心,心都有所发动,我们对事物是怎样认识的?先有标准还是后有标准?先有结论还是后有结论?成心,就是一个模式,一个成见,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到底是先有还是后有?是通过你的经验、经历和知识而形成的呢,还是本身就有的?另外,谁又没有师法、效仿的能力呢?师心自用,到底可不可靠?真理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获得真理?其实,每个人不论是聪明的,还是愚昧的,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高明的人也好,肤浅的人也好,聪明的人也好,愚蠢的人也好,在这个上面大家都是相同的。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就去判断是非,就像今天出发到越国去,但昨天就到了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看,在世间生活的人,乃至修行的人,都是有成心的人。没有成心,没有是非标准的人很少。只有真正的道人,他上善若水,没有那么多成见。他从善如流,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说无师,孔夫子也有师,但是圣人无常师,他就不著相,不执著。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这个是不可能的事。禅宗有一个公案,赵州见投子和尚,赵州问:"大死的人却活时如何?"就是说一个死了的人,如何让他活过来?投子和尚回答说:"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就是说晚上不能夜行,但天一亮就必须到达。就像今天我们要去北京,你现在站在这里不准动,但是过一会儿你必须到那里。实际上就是从"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变过来的,只不过换了种说法而已。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是以无有为有",就是把无当成了有。你把没有当成有,那么像大禹这样的圣人,也做不到,也没法理解,我又能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说谁功夫好,谁虹化了,你又没看见,你又没在他身边,当真有这个事吗?很多人都把无说成有了,就像在清代很多人传有剑仙的故事,像金庸小说里段誉的六脉神剑,手一指就过去了,这种事有吗?没有啊!但是很多人都迷信有这种事。"以无有为有",这样的人现在大有人在啊!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上,都把"无有"当有。什么神通,什么预知未来,我看都差不多。某位法师是风水大师、星相大师,很多人对他都很崇拜,实际上呢,他自己也明白很多都是"无有"的,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就吹自己有这个本事。你修了某个功法,坐着就能飞得起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旅游吗?我看现在外边很多人都在玩"无有为有"。庄子都说了,这样的事大禹都没有办法,我们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