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田信玄
--------------------------------------------------------------------------------
拯救万民的慈悲心
武田信玄是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英雄和知名的武将。据说他和上杉谦信之间进行的
川中岛之战,历时十二年,交锋五次,最后以信玄的胜利而告终。
另外,据说夺取了天下的德川家康以及称雄一世的织田信长,也都惧怕信玄,退让
三分。德川家康无论作战或者政治方面,很多地方受到信玄的战略、政策的影响。
关于武田的伟大之处,有各种论述,但我觉得有一点应当特别加以强调,即武田曾
提出作为大将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不忘慈悲心”。当然他在此所说的“慈悲”,和
佛经中的“慈悲”是两码事。请大家注意:他不仅论述战略和战斗,而且把具有“慈悲
心”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
有一本专门叙述武田派军事学的兵书《甲阳兵鉴》。这是江户时期一个叫相良亨的
人,根据信亥的家臣所留下的手记编辑而成的。虽然不能说全部内容都是信玄当时的言
行实录,但据说它详细记述了信玄的所作所为和精神面貌。《甲阳兵鉴》(《日本思想
9》相良亨编,筑摩书房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大凡出色之大将,必须晓畅武道,已勿须赘言。且应精于学问,心地慈悲。其举
止端庄,性情温厚,然而一旦动怒,则府中惊骇自不待言,甚而泣儿敛啼,威震一
国。……优秀将帅者举止规范,深明大义。深明大义,故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故能
胸怀善良。胸怀善良,故而纵然天生相貌粗陋,亦能处事冷静,知人善任,而无怀怨抱
恨之心。”
按照他的意思,凡是优秀的大将,不用说应当通晓武略,而且要具有精探的学问,
广大的慈悲心。懂得礼仪,平素很温和,可是一旦发怒,不要说他的府中,就是全国也
会感到震惊,连哭叫的孩子也得收住哭声。
他还说优秀将领,因为懂得礼仪,所以重视人情义气,由于重人情义气,所以能通
情达理,并且因为通情达理,所以才胸怀仁慈之心。正因为如此,外表看起来似乎粗晕
俗气,却能冷静地按照手下每个将士的长处加以任用,因而没有一个人对他心怀怨气。
就是说信玄所以强调“慈悲之心”,是因为他确信只有在宽厚仁慈的大将手下,才能聚
集人才,练出精兵。并且只有通晓文经武略,进而具有高尚人格的大将,才能掌握人心,
采取有条不紊的行动。
关于信玄如何知人善任,有这样一段故事可以说明:
据说天文14年(一五四五年)五月,堪称武田信玄帐下栋梁的板坦信形,不顾众人
反对,轻率地进攻小笠原长时和木曾义高,遭到惨败。他的鲁莽行动,在武田的前线将
士中遭到严厉批评,也受到部分人的冷嘲热讽。他本人也决心接受幽禁,承担罪责。可
是信玄把信形找来,对他能在战斗中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的本领,加以正面评价,采
取了宽宏大量的态度,还安慰他“不要介意周围人的胡言乱语”,并且重用如初。深知
信形作战勇猛顽强的信玄,没有仅仅因为一次失误就加以责难。
另外,据说信玄在攻下其它国时,总是把当地领主作为盟友对待,不使那里的人民
穷困潦倒。
所谓“大将”的慈悲之心,就是如前所述能够注意让所有人各得其所,发挥才能。
我觉得信玄作为统帅,能准确无误地了解部下将领情况,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尽管看
起来有些可能是琐碎小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信玄建立了一支精锐强劲的军队,却没有构筑城堡。他认为即便坚固的城堡仍须要
人来保卫,决定的关键是人的团结,士气的高涨。他相信在严明的军纪之下,采取一丝
不苟的军事行动,全力破敌,远比构筑城堡重要。而且不要据守城内,应当主动出击,
制止外敌于国境,才能使百姓免遭战祸,安居乐业。
信玄还致力于治山治水。甲斐国自古多水灾,尤其甲府盆地受害更甚。建筑在釜无
川上的信玄堤,现在仍然保存着。
他采取一种崭新的治水方法,即让两河的水流相撞以削水势,叫作“甲州式削流
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治水方法记载于史册。信玄倾注心血而完成的治水工程,使甲
府盆地历经四百年未受水害。
由此可知,信玄平素即注意爱护百姓,严明纪律,以取得信任。因此甲斐地区的百
姓仰慕慈悲的名君信玄,以至每到用餐时,都要口颂“信玄大君”。信玄似乎还有一种
主张,即“万事从小处做起,逐渐积累,然后方能成大事。”他是在明辨事理,锐敏洞
察的基础上,来掌握“小事可变大事”这条规律的。我觉得信玄的这种生活态度中包含
着即便在今天的社会也适用的共同性原理。
调动积极性,因才而用
如何使各种“人才”准确无误地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这就要看领导
者的器量和因才用人的本领了。在这方面,信玄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人物。
信玄讨厌只是喜欢与自己性格相同的武士,或者只重用凡事能采取与自己相似的态
度和行动的人。
信玄曾这样说道:
“为了玩蹴球,要在庭院四角栽植四棵树(樱、柳、枫、松)。先是春天一到,樱
花艳美,柳色新绿。不久,春光逝去,樱柳之争结束。于是夏往秋来,它们为即将凋零
而悲伤。接着枫叶变红,它在暮雾、秋雨中的姿态,为诗人所歌颂,呈现出多姿多彩。
然而一进入冬天,它那艳丽多彩的姿态,便无影无踪了。只有在这时,那永远不变的松
绿才显出真正的本色。
世间万事可以说与此同理。只爱一种气质的人,作为一国之主的大名,不能不说是
个错误。但是在优秀大将的统领下,臣民团结如一体,却是值得夸赞的事。所谓三乘四
等于十二,而三加四等于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往往喜欢把和自己情投意合者,或者易于使用者置于身边。信玄则认为这种大
名是有缺陷的。他的这些话是对位居领导者的重要告戒。诚然,盛开的鲜花固然好,而
朴实无华的松绿也别有一番风韵。
至于“三乘四等于十二,三加四等于七”,他是以此来比喻:不同性格的人,如能
巧妙地组合、搭配在一起,便能发挥出比二者更大的力量。
信玄是怎样做的呢?在他手下,以“武田二十四将”为首,聚集着大批各类人才。
例如《甲阳兵鉴》中记载着一个名叫山本勘助的家臣,是个精通兵法的武将,在“武田
二十四将”中也是特别出色的人物。
据该书所记:山本勘助是个勇猛智慧的武士,精通攻城陷阵的战法,剑术上是京派
的高手,还通晓两军对阵中的战略策略。可是勘助相貌极为丑陋,而且是个独眼,手指
和脚指也不灵便。他最初投奔骏河的今川义元帐下,希望得到个官职,然而义元不愿收
留。义元由于受到其身体相貌和周围流言蜚语的影响,未能看出勘助这个人材。而信玄
却有不同看法,他看到:尽管勘助生长在三河国窪村的农民家庭,出身低微,却能刻苦
钻研兵法,虽其貌不扬,却很有名气,因此绝非平庸之辈。于是他把勘助当作宝贝请进
府中。
其后,山本勘助果如信玄所料,干得很出色。据说他以“修练武艺”为名,游历诸
国,把各地情况逐一汇报给信玄,信玄因而能坐居府中准确掌握各国情报。
是否真有山本勘助其人,一下难以说清。但是《甲阳兵鉴》的记载,旨在强调信玄
如何能敏锐透彻地看到人材的本质,并且尊重每人的个性,这是非常清楚的。是优秀领
导者,还是昏庸之徒,只要看其如何使用人才,便一目了然了。
武田信玄是善于起用人才的“名手”,这一点固然是使武田军团成为无与伦比的强
大军队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时还竭尽全力去培养肩负接班重任的年轻将士们。
信玄对由那些精明能干的部下的子弟组成的“小姓组”,以及身边的年轻武士,都
亲自教以当武将应具备的才能、战术等,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熏陶、培养。那些信玄
可以自由驱使,积极能干的武将,几乎大部分是由他“亲手”培植起来的。特别是信玄
在以讲“夜话”形式和部下闲聊时,很少教训人,总以通俗易懂的比喻,在不知不觉中,
教给部下当武将应有之思想、姿态,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而侍奉在他左右的年轻武士们,
如饥似渴地学习信玄的教诲,把它作为自己成长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不难想象的。所谓
培养教育人,最终仍旧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当中。几个人谈心,有时无意中流
露出的话语,往往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信玄的父亲信虎在世的时代,有个时萩原的重臣,任常陆长官,被人们尊为“智谋
之将”,当他接触到幼小的信玄时,一眼看出信玄是个非凡之才。于是他一有机会就给
信玄讲战斗故事。久而久之,使信玄很自然地学习到打仗取胜的“关键”所在,从而培
养出一棵足智多谋的大将苗子。常陆长官在信玄十四岁时去世,但他给予信玄的影响,
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信玄所以重视教育年轻人,恐怕一方面因为他自身有过这种经验,
同时,他更想抓住点滴机会,给青年们留下教育子孙后代的训戒吧。
另外,在《信玄全集注释本上卷之六》中,关于“御大将之荣誉”有一段记述。所
谓“御大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者,关于领导者的荣誉,信玄举出三点:
其一是要有“识别人的眼力”,也即要“正确评价人才”。
其二是“管理国家”,也即以“政治治国”。其三,要能“取得会战的胜利”,也
即“战争中的胜利”。既是一员武将,一般都把取得战斗胜利,作为第一条荣誉。而信
玄却认为“取得战斗胜利”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仅此不够,所以他把“正确评价人才”
和“政治治国”放在前边。我以为正是在这种认识中蕴含着信玄作为领导者而具有的深
沉与坚强的奥秘。
关于“政治”的重要性,信玄这样说过:
“取得战争胜利固然是一种荣耀,但如果战后的国家政治不佳,全国会立即陷入混
乱。因此常言道:‘取胜容易,巩固胜利难’”。
的确,战胜敌人非常重要,但如果胜利后,内政出现破绽,民众遭受痛苦,便失去
破敌取胜的目的。那才真是“取胜容易,巩固胜利难”呢。虽然所有战争都有个胜负问
题,但即便获胜,如果进行的是力不从心的战争,搞得人们精疲力尽,给他们生活和人
生带来不良后果,其所得便是相反的效果,因而也就失去胜利的意义。
就是说,领导者还要经常考虑胜利后的问题。在经常思考未来的同时,要倾心运筹
为取得胜利,把战争推进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使民众得到“喜悦”、“发展”和“满
足”,要采取哪些办法。
关于人才的评价和起用的重要性,信玄说:“治理好国内,不是大将一人所能完成
的事,所以选贤任能至关重要。因而把正确评价人才列为大将的最高荣誉和功劳。”
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以及所有层次的各
种“组织”。一个由大量人员构成的组织,靠一个人的力量来维持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不广集人才,团结一致,就很难获得繁荣昌盛。
据说信玄还是个真诚倾听下级意见的武将。有关战略战术方面,他绝不武断专行,
必定仔细听取各将领的意见,反复磋商研讨,然后才作决定。
而在实施这一决定时,他还要反复演习、训练。确有把握之后,才将该战术实际运
用于战场。由于运筹准备,仔细周到,所以他的战术总是能按预想一丝不乱地得到运用,
取得成功。
还有,信玄平常很温和,执行纪律却极其严格。例如:他规定违犯军法者,没收俸
禄,处以死罪。据说他的这种严厉,形成高度统一的战斗力,也是武田军强大的原因所
在。
总之,一旦有事,决不可任意孤行,轻举妄动。要深思熟虑,和大家充分协商研究,
最后使大家齐心协力,行动一致,才能取得振奋人心的胜利。
正确无误的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