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科技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1、科技研发所耗费的成本(物力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激励成本”等等)会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分摊到商品中去,从而使商品价值(前述成本对应着一定量的“死劳动”和“活劳动”)大大增加,甚至显著改变“商品价值的内在结构”,即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原来的“物力成本等+劳动价值”变为“物力成本等+(分摊的)科技研发成本+劳动价值”。——一般而言,科技并不会直接改变“劳动价值”,更不会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价值”,而只是在原有的“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后者乃是“倍乘的劳动价值”。
2、当科技改变生产设施、改变生产方式从而改变劳动方式、改变劳动生产率后,特别是率先改变“部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后,单位产品中的平均“人力成本”显著降低,但是单位商品的售价基本上不受影响。——这明显会进一步“放大”科技对“价值改造”的影响。
3、当科技改变产品的性能的时候,具有“新性能”的商品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明显“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出现(消费者自愿或被迫接受)某种“垄断性高价”的情况。——这明显会进一步“放大”科技对“价值改造”的影响。
4、当科技带来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时候、并且随着生产率普遍提高而使新产品得到极大普及的时候,商品的生产(从而其价值和价格)就会“回归正常”了吗?——实际上,只不过是进入了“新常态”而已。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新常态”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者说其当期的“平均成本”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内容有增有减、数值有升有降);当每件商品包含的、平均的“剩余价值”与“人力成本”的比例“不可能发生同幅度变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社会、政治、法律、道德等等的制约)的情况出现时,由每件商品的平均“人力成本”+“剩余价值”共同构成的“劳动新创价值”必会相应的发生某些变化:既可能会随着单位商品中的新的“平均人力成本”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也可能随着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可能随着不同地域、从而不同国家或民族生产的同种商品(以及不同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简而言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劳动新创造的商品价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变动着、发展着的!
因此,任何企图将“劳动价值论”凝固化、绝对化、神圣化的努力,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如何理解“商品——货币”是“惊险的一跃”?
1、一般而言,商品能否换成货币,不仅仅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的成本能不能收回,而且关系着其中包含的劳动(即价值)能否实现,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能否获得利润。
2、商品以什么比例换成货币,不仅仅与供求关系有关,也不仅仅与货币的价值有关,而且与商品销售“当时当地”的商品价值量有关(!),即与“当时当地”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于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言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发生了何种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当商品销售需要跨越较大的地域、较长的时间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不可忽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意味着当需要跨区域和跨时代来讨论商品的“价值量”的时候,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
交换、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与“成本”对“商品价值”的改造
1、“劳动价值论”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论”、“按劳分配论”,几乎很少考虑交换、分配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的误区和疑点。
2、生产是交换、分配、消费的基础,或者说,生产决定交换、分配、消费。——这当然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是仅仅明乎此是远远不够的。
3、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一点人们已经基本上都明确了解了;但是交换和分配对生产的巨大作用,却似乎被“遮蔽”“掩盖”了。
4、商品交换,不仅仅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的成本能不能收回,而且关系着其中包含的劳动(即价值)能否实现,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能否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还关系着商品的社会再生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能否顺利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商品交换不仅仅将“价值再生产”中的“价值转移”变成了“成本转移”(即将生产资料包含的“价值”变成了相应的“物力成本”),而且在“价值——价格——成本——新价值——新价格”的转换普遍置于了市场交换条件下后,“供求关系”等对“价格波动”的影响也逐渐波及到包括消费、生产、分配、交换的整个经济活动领域,亦即将“商品价值——价格——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变成了“商品价格——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将“商品价值——价格——消费——劳动力商品价值——劳动力商品价格”变成了“商品价格——消费——劳动力商品平均成本——劳动力商品价格”、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变成了“生产——交换——分配——交换——消费——生产”。
5、分配不仅仅是要对劳动给付“工资或报酬”,也不仅仅是对投资给付“利润或回报”,也不仅仅是进行“激励或奖惩”,而是要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特别是要促进“扩大再生产”顺利实现。——也就是说,合理的分配,不仅仅是要解决资源投入的“回报”问题,更是要引导和调控资源配置的问题,亦即是要解决引导、调控、推动、保障“生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实现、改进、提升、发展的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1)合理的分配,不仅仅有“事后评判”的功能,也有“事前调控”的作用;不仅仅要“适应生产的发展要求”,也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2)现代经济中的分配,不仅仅涉及对“已有的财富”的分配,而且可以(往往)涉及对“未来可能的财富”的分配,例如所谓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风险成本”进行“对冲的”制度、“期权激励”制度、以及“股市”、特别是“期市”、“创业板”,等等。
(3)当分配涉及“未来可能的财富”的时候,商品生产的“成本”也必会随之发生一些改变,至少会把所谓的“管理开支”“风险开支”“研发开支”“激励开支”等等,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分摊到商品“成本——价格”中去,从而改变商品价值“生产”和“再生产”的既有“模式”,即将“商品价格——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变成了“(受生产、分配、交换影响的)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
6、在全面考虑了交换和分配的影响后,新商品“价值”的内在结构就由原来的“物力成本+劳动新创价值”变成了“物力成本+(分摊的)其他成本+劳动新创价值”。——其中的“劳动新创价值”一般等于v+m;“其他成本”包括但不限于“管理成本”“科技研发成本”“(对特定环节或人员的)激励成本”等。(例如,还有所谓的“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借贷成本”,等等)。
资方雇工人“劳动”是一种“恩赐”还是一种“剥削”?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工业化时代,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是人类生产的工业财富之母,而劳动者(主要是产业工人们)的劳动是工业财富之父。——没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劳动的有机结合,就没有任何真正的生产活动,因而不会生产出任何工业财富。
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基本上被资产阶级所独占或垄断了。——我们不去争辩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也不去争辩这是不是社会历史的进步,也不去争辩这是不是合理的、公道的。因为这些都不是回答本文论题的关键。
我们需搞明白的是:在这种条件下,资方雇工人“劳动”究竟是不是一种“恩赐”?是不是“剥削”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不与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资本家掌握的生产资料就不会带来任何的“增值”,而这与“资本”的本质本性是冲突的。“资本”的本质本性是什么?就是追求自身的不断“增值”直至不断“增殖”。——为了满足“资本”的本质本性,资方不得不到处雇佣工人。因此,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恩赐”!
也就是说,工人们要生存、发展固然离不开“资本”(实际上是离不开生产资料),资本要生存、发展也根本就离不开工人们。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资本与工人们是互相需要的、共存共生和互惠互生的,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剥削”这样的词来破坏二者的“和谐关系”呢?
实际上,资本和工人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和谐关系”,而是在根本利益上存在着对立关系。——因为资本需要并支持、保障工人们(及其一定数量的家人)生存,但并不需要因而也不会支持、保障工人去追求什么发展;恰恰相反,资本追求“增值”和“增殖”的本质本性是无止境的,而为了保障其本质本性更好地实现、满足,它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去“挤占”“侵夺”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资源,也就是说,资本天然就具有着“剥削”的基因。
工人们为了捍卫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资源、基本保障条件或者说空间,就不得不奋起反抗!
为了支持、指导工人们的抗争(抗争的极端形式是且只能是革命),马恩修改、丰富、发展、完善了“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形成了“剩余价值论”以及作为其对立面的“按劳分配论”。
这是该时代提供给马恩的最好的“理论原材料”,马恩只能用这样的原材料“生产”自己的“理论产品”。——如果有什么不足、不妥、不完美之处,也是该时代的人所难以发现和克服的。
劳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首先,就是“价值生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财富生产,“价值分配”也不不能完全等同于财富分配,更重要的是“价值再生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财富再生产。其中的差别,在马恩所处的时代还不够明显和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逐渐变得完全不可忽视了!
其次,“劳动价值论”是“社会性”分析,因而可以用于“阶级”分析,但是它从来不是“个体性”分析,即不是具体而微的分析。——也就是说,它是用来指导工人阶级抗争和革命的,不是用来指导人们(主要是资本家)如何赚钱的;它是用来从根本上推翻或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是用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马恩何曾有机会见到?苛求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是不是太难为人了。
再次,“剩余价值论”和“按劳分配论”是革命的理论而非建设的理论,也就是说,是用来进行“科学地破坏”和“初步地另建”的理论,而不是用来“系统地新建(或重建)”的理论。——能为未来指明基本方向已经很了不起了啊!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20-8-17 21:05
资方雇工人“劳动”是一种“恩赐”还是一种“剥削”?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工业化时代,生产资料(机器设 ...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20-8-18 09:04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剥削!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20-8-18 10:09
所谓统治阶级并不是单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而是首先指在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
我并不必然反对统治 ...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20-8-18 11:38
反对一切宗教
反对一切帝王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