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303 35
2020-08-16

简论科技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1、科技研发所耗费的成本(物力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激励成本”等等)会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分摊到商品中去,从而使商品价值(前述成本对应着一定量的“死劳动”和“活劳动”)大大增加,甚至显著改变“商品价值的内在结构”,即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原来的“物力成本等+劳动价值”变为“物力成本等+(分摊的)科技研发成本+劳动价值”。——一般而言,科技并不会直接改变“劳动价值”,更不会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价值”,而只是在原有的“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后者乃是“倍乘的劳动价值”。

2、当科技改变生产设施、改变生产方式从而改变劳动方式、改变劳动生产率后,特别是率先改变“部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后,单位产品中的平均“人力成本”显著降低,但是单位商品的售价基本上不受影响。——这明显会进一步“放大”科技对“价值改造”的影响。

3、当科技改变产品的性能的时候,具有“新性能”的商品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明显“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出现(消费者自愿或被迫接受)某种“垄断性高价”的情况。——这明显会进一步“放大”科技对“价值改造”的影响。

4、当科技带来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时候、并且随着生产率普遍提高而使新产品得到极大普及的时候,商品的生产(从而其价值和价格)就会“回归正常”了吗?——实际上,只不过是进入了“新常态”而已。

这是什么意思呢?

“新常态”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者说其当期的“平均成本”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内容有增有减、数值有升有降);当每件商品包含的、平均的“剩余价值”与“人力成本”的比例“不可能发生同幅度变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社会、政治、法律、道德等等的制约)的情况出现时,由每件商品的平均“人力成本”+“剩余价值”共同构成的“劳动新创价值”必会相应的发生某些变化:既可能会随着单位商品中的新的“平均人力成本”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也可能随着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可能随着不同地域、从而不同国家或民族生产的同种商品(以及不同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简而言之,“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劳动新创造的商品价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变动着、发展着的!

因此,任何企图将“劳动价值论”凝固化、绝对化、神圣化的努力,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8-16 19:24:44
”劳动价值论“基本上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是只有能够不断创新、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才是有生命力和活力的。

如果只会死记和套用某些”只言片语“,则不仅害己,而且误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19:26:50
技术的前身,或者说技术资源,绝大多数都产生于没有应用目的,只有乐趣目的的玩耍项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19:28:55

如何理解“商品——货币”是“惊险的一跃”?

1、一般而言,商品能否换成货币,不仅仅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的成本能不能收回,而且关系着其中包含的劳动(即价值)能否实现,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能否获得利润。

2、商品以什么比例换成货币,不仅仅与供求关系有关,也不仅仅与货币的价值有关,而且与商品销售“当时当地”的商品价值量有关(!),即与“当时当地”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于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言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发生了何种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当商品销售需要跨越较大的地域、较长的时间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不可忽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意味着当需要跨区域和跨时代来讨论商品的“价值量”的时候,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21:17:01
科技的价值是脑力劳动在大脑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并以科技成果为劳动产品表现形式,但该劳动产品价值是否被社会承认,也即个人劳动是否转变为社会劳动,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别人愿意购买才行。如果社会不承认,那么这种劳动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变为商品。而别人购买了科技成果用于再生产再加工,则该过程中科技成果只是类似与资本,起着价值转移的角色,因为此时的科技成果已经是死劳动,而死劳动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科技的价值是在活劳动,也就是人脑的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这完完全全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许多学者并不理解科技的价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也是我想了好久才明白过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21:47:01

交换、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与“成本”对“商品价值”的改造

1、“劳动价值论”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论”、“按劳分配论”,几乎很少考虑交换、分配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的误区和疑点。

2、生产是交换、分配、消费的基础,或者说,生产决定交换、分配、消费。——这当然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是仅仅明乎此是远远不够的。

3、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一点人们已经基本上都明确了解了;但是交换和分配对生产的巨大作用,却似乎被“遮蔽”“掩盖”了。

4、商品交换,不仅仅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的成本能不能收回,而且关系着其中包含的劳动(即价值)能否实现,关系着投资者或生产者能否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还关系着商品的社会再生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能否顺利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商品交换不仅仅将“价值再生产”中的“价值转移”变成了“成本转移”(即将生产资料包含的“价值”变成了相应的“物力成本”),而且在“价值——价格——成本——新价值——新价格”的转换普遍置于了市场交换条件下后,“供求关系”等对“价格波动”的影响也逐渐波及到包括消费、生产、分配、交换的整个经济活动领域,亦即将“商品价值——价格——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变成了“商品价格——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将“商品价值——价格——消费——劳动力商品价值——劳动力商品价格”变成了“商品价格——消费——劳动力商品平均成本——劳动力商品价格”、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变成了“生产——交换——分配——交换——消费——生产”。

5、分配不仅仅是要对劳动给付“工资或报酬”,也不仅仅是对投资给付“利润或回报”,也不仅仅是进行“激励或奖惩”,而是要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特别是要促进“扩大再生产”顺利实现。——也就是说,合理的分配,不仅仅是要解决资源投入的“回报”问题,更是要引导和调控资源配置的问题,亦即是要解决引导、调控、推动、保障“生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实现、改进、提升、发展的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1)合理的分配,不仅仅有“事后评判”的功能,也有“事前调控”的作用;不仅仅要“适应生产的发展要求”,也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2)现代经济中的分配,不仅仅涉及对“已有的财富”的分配,而且可以(往往)涉及对“未来可能的财富”的分配,例如所谓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风险成本”进行“对冲的”制度、“期权激励”制度、以及“股市”、特别是“期市”、“创业板”,等等。

3)当分配涉及“未来可能的财富”的时候,商品生产的“成本”也必会随之发生一些改变,至少会把所谓的“管理开支”“风险开支”“研发开支”“激励开支”等等,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分摊到商品“成本——价格”中去,从而改变商品价值“生产”和“再生产”的既有“模式”,即将“商品价格——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变成了“(受生产、分配、交换影响的)成本——新商品价值——新商品价格”。

6、在全面考虑了交换和分配的影响后,新商品“价值”的内在结构就由原来的“物力成本+劳动新创价值”变成了“物力成本+(分摊的)其他成本+劳动新创价值”。——其中的“劳动新创价值”一般等于v+m;“其他成本”包括但不限于“管理成本”“科技研发成本”“(对特定环节或人员的)激励成本”等。(例如,还有所谓的“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借贷成本”,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