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85 5
2013-10-15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有可能成正比。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定义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和该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时,分别使用了包含不同内容的劳动概念,特别是把复杂劳动看成只具有抽象劳动的属性而不具有具体劳动的属性,从而只能用于计算商品的价值量而不能用于计算劳动的生产力。实际上,在讨论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时,如果始终使用具有同样内容的劳动概念,则在任何条件下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都不可能成正比。
全文及下载:http://www.nssd.org/index.php/Index/content/PaprID/31-1012-F_2013008_I_00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15 13:18:46
楼主说的没错,如果价值、劳动、劳动生产力(率)等概念与马克思的一样,正比关系肯定没有。

在正比关系上我算是最早得出成熟结论的“学者”,我相信我有发言权。

从价值上正比关系可以推导出价格上的反比关系,这样看来马克思的反比和西经递减也没完成错,只是不全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14:18:32
(1)经济学不承认马克思的“抽象劳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谁,也没有见过谁,能够藉以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去解释价值范畴。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劳动——它是一个由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其中的、系统性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价值的决定,最终是交由共同参与社会化生产过程的各方生产要素的占有人和使用人,通过市场博弈和协商议价来实现的。

(3)各类商品都可以视为凝结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的产品。这是马克思根据简单商品经济环境分析得出的结论,今天看来,并不适用于市场经济。马克思将人们生产各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统统还原于“鲁滨逊式”的,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原始产品所耗费的原始劳动。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的论据正是集中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在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基础上,人们的原始劳动既表现为个人的劳动性质又表现为社会的劳动性质。为此,马克思再将这一分析解构为“抽象劳动”,即人类同质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一般劳动,并将其应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

(4)马克思的“抽象劳动”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转化为人们劳动的私人性质,在此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劳动的联系唯有通过私人劳动产品的相互交换才能表现出来(注:详见《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一封信》),表现为物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抽象论,是建立在批判和否定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事实上,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们的资源禀赋的不同以及社会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注1】

(5)单位商品的前提是社会总产品,而社会总产品不仅具有数量上限定,还有质量(品质、规格、效用和质地)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是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例如有的客户在商品质量前提下对其数量提出需求;有的客户在商品数量前提下对商品质量提出需求,乃至根据市场反馈提出商品款式、质地和设计等各样要求等。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产能过剩,产量越来越不占据市场重要地位,而质量特别是个性化生产即订单生成机制越来越占据市场重要地位。在此情况下,商品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商品自身内在品质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效用。

(6)劳动生产率有二个含义,其一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其二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者所生产的商品质量(在保证数量前提下)。例如,苹果手机从第一代到今天第五代的市场占有率没有显著变化,但每一代手机价值都在提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手机逐渐从非智能式向智能式和多功能型等方面转化,品质提升了,手机数量也随之增长,但是手机价值没有降低。苹果第五代前的手机价值的下降,并不是因其产量过剩,而是因其质量及功能无法满足追求新时尚和生活品质的社会需求,根子还是出在商品质量而不是商品数量上。同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注重的也是内在质量而不是单纯产能,在特定条件下,质量可转化为一定数量。

(7)在社会的生产方式条件下,构筑社会经济结构及社会需求结构的各种生产要素,各自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生产性质、起着相互不同的生产作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生产职能、承担着不同的生产职责和彼此做出不同的生产贡献。它们这些属性是不能归结为一个元素即“抽象劳动”的。如果归结为同一个元素(抽象劳动)的话,那么,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成为一个片面的、平面的、单一的、劳动时间上的量的关系,仅表现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另一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劳动时间上的量的多与少的关系,性质、作用、职能、责任和贡献都看不到了,为此,社会经济结构及社会需求结构就垮塌下来了,导致人们之间干好干坏都一个样,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人们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平均分配主义盛行...。这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原始社会经济或封建社会小商品经济,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

(8)社会生产力总是发展的,随之表现为商品使用价值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一些旧式商品由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被人们逐渐淡忘,退出市场,而另一些新型商品由于满足社会需求,被人们所追捧,逐渐占领市场。一些生产要素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逐渐退出生产领域;而另一些生产要素由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不断进入生产领域。一些旧行业逐渐消失了,另一些新产业却诞生了。马克思的“抽象劳动”及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静态分析方法,与经济学术研究的本性相悖,这就是马克思的价值论始终滞留在马克思的哲学范畴之中,而无法真正地进入经济学范畴的根本原因。

(9)马克思在资本论说,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力耗费形成价值。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人类社会整体劳动力,其中每一个劳动力都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性质,起着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该观点属于“算术式”的经济思想,不适应于“结构式”的经济学思想。如果我们将构成人类社会劳动力的每一个劳动力,视为如同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一个碳原子的话,那么“结构性”特征就会凸显出来。正是因为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碳结构不同,所以反映出其内部的各种碳原子在石墨和金刚石的碳结构之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功能和性质等的各不相同,所以,石墨和金刚石等碳结构才表现出来互不相同的物理特质。人的劳动力由于其自然禀赋的不同,更由于人的劳动力素质(即劳动力内在品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人类社会的劳动力结构与石墨和金刚石的碳结构比较而言,是更复杂、更庞大的一个社会结构,且劳动力结构仅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不是全部生产要素。

其实,人类劳动力作为一个整体劳动力,其架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特质。在一定时期内即便就业人口总数和工作日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一国的国民就业人数的劳动素质提升,或由于其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促使其价值总量相应地增加。目前,正是由于我们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少、资源浪费大且存在着大量廉价劳动力,所以,我国社会生产力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都不是我们强项,为此,要通过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提升生产力档次包括提升劳动力素质,这就是为何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其实质内容反映的是价值上的增长,而马克思的“社会平均劳动力”的观点,则无法反映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客观需求。

(10)社会总产品是由一定时期内的各种不同数量的单位商品组成的。假设一下,我们忽略掉各种不同数量的单位商品之间在使用价值上的质的区别,而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商品,一个总商品的话,那么,这个总商品就会表现为质与量的二个规定性。在此情况下,显然可以看到,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后,生产出这一个总商品,而如何像分切一个大蛋糕似的去分配呢?显然要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职能和实际贡献进行价值分配。因此,即便在总商品的边际增长率趋近于零的情况下,但由于总商品的内在品质的提升,其价值量也会得以提升。唯有一种情况,符合楼主看法,就是作为总商品,在其数量有所增加而其内在品质并未相应提升的情况下,分摊到总商品之中单位价值量就会相应减少。由于马克思在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时,是将抽象劳动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他才会得出:随着使用价值的量的增加,分摊到使用价值中的单位价值量在减少。马克思一直坚持这一观点,人的劳动力及其劳动量是一个在既定时间内的常量;而这个常量,不论它凝结于怎样的使用价值之中,不论它转化为怎样的生产要素,它仍然是一个不变量。马克思这种价值观念,现在看起来有些“老旧”了。

【注1】
人们之间发生交换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20:07:17
“实际上,在讨论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时,如果始终使用具有同样内容的劳动概念,则在任何条件下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都不可能成正比。”——————首先 承认没有读完全文。不过,想问: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是否包含产品研发的费用?如果不包括研发的费用,那么,研发的费用从何处收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22:36:19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有可能成正比。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定义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和该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时,分别使用了包含不同内容的劳动概念,特别是把复杂劳动看成只具有抽象劳动的属性而不具有具体劳动的属性,从而只能用于计算商品的价值量而不能用于计算劳动的生产力。实际上,在讨论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时,如果始终使用具有同样内容的劳动概念,则在任何条件下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都不可能成正比。==================================================================================================================================================
这个没有什么可能不可能的,之所以产生“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有可能成正比。”的确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下”:1、在某个时间内生产的该种商品不会产生社会边际效用为0的状态,即生产的该种商品都是符合社会必要需求的,没有出现绝对剩余(出现这种状态是由于社会对于该商品的需求率大于该商品的供给生产率);

2、该“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随着生产该种商品的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而提高是由于该部门生产的商品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之中凸显出比其他部门的商品使用价值(社会效用)更加大,因此,尽管由于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产量不变情况下部门劳动力耗费(单位商品价值量)大大降低,可是,一方面由于社会信息的滞后性使其他部门的劳动者(交换者)并没有了解到这种情况,该商品行业的所有者在社会市场之中与其他行业商品的所有者进化交换时,社会交换价值(价格)就会体现出与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增长的状态,平均分摊在该单位商品中使该部门的“总社会平均价值”得以体现提高,这其实也是对于该部门行业的一种“奖励”;另一方面,的确是由于社会的逼切需要生产更多该种商品来缓解这种现状,从而把用于生产其他社会商品可能产生的社会边际效用为0甚至为负的劳动耗费(社会总劳动力价值量的一部分)应用到该部门的生产中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这个过程有利于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时间的再分配和流向有利于社会优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更加有效充分利用,在再一次的劳动力资源分配以及流向之中,让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些商品生产方面有优势的方面进一步区分发展来达到深化社会的分工协助,从而使整个社会行业的商品以及劳动力资源分布结构更加优化!所以,我说:“大道(劳动力资源)似水,顺其自然(价值规律),哪里处于(有)低洼(需求)流向哪里(目标市场)”,这个过程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5 23:06:11
本人以上的分析是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西方主流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以及中国道家理论融合在一起而进行的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