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215 1
2020-08-22
对待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是真的需要悟性的。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都是一样的,但是理解层面上,会有深浅的区别,而这个理解上的深浅,很大情况下是否取决某人思想是否开悟了,因此不能拘泥,不能读死书吧自己读成了书呆子。

例如,酒精是有低毒的,消炎药头孢也是有低毒的,是药三分毒,都不能多吃。但是两者一结合,就是对身体伤害很大的高毒效果了。
在酒精没碰到头孢时,没多大问题,喝多一点也就醉你翻个底朝天而已。

这样的例子,同样也可以用到金融货币体系内。
本人的观点反复强调,部分准备金制度是有害的,消费者信贷也是有害的。这2个因素虽然有害,但是都是低毒的,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放任其发展,都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两者一结合,就具有高毒性效果了。
本来这两者结合,即使具有高毒的效果,也没多大的事,毒不死人。但是一旦碰上电子货币体系,就会变成剧烈发作的烈性毒药了。很大概率会毒翻一个政体!!!

要理解到这一点上,还真要点悟性。

下面,我就单独一个个地来解释。

首先这个部分准备金制度,一定产生于专门以为社会提供融资资金的个人或者机构中,任何人或者组织及机构,只要他从事这个生意,就一定会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使某人再傻也能明白这一点。你总要留下部分资金供存钱的人来取钱,即你不可能将所有的钱都借出去,也更加无法借出超过你准备金规模的资金。所以部分准备金制度虽然提法上可能不一样,但是本质上一定是伴随着类似钱庄这样的机构同步产生的。

现代的银行出现,只要是对外提供融资或者信贷,就一定也会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央行出现后,就强制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执行,并设定合理的法定准备金率,用来维护这个金融银行体系的稳定。

为什么说部分准备金制度有害呢,虽然有害,但它是低毒性。那是因为钱庄或者银行为社会提供信贷,会导致货币派生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很简单,假如社会上总共只有100元,在A手上,现在B要借钱,A直接把钱给B就可以了。但是只要这种融资活动经过一个中介机构,不管是人或者机构,或者银行,只要经过了中介,就是间接融资了。因为它会产生2对债权和债务关系了。
A把100元钱存入某个钱庄或者银行,这样必然会产生一对债权和债务关系,因此钱庄就必然要给A一张存款凭证,接着银行把钱借贷给B,然后B通过交易的支付转移,合法把钱支付给了卖方C了,这个时候C也继续把钱存会到钱庄或者银行的同时也获得一张100元的存款凭证。

这个时候,重点来了,社会上真实的钱,总会是这100元不变化,但是钱庄里发出的存款凭证,就是200元了,反复继续这么操作还会继续增加。
这就牵涉对这种货币现象如何正确抽象了,那么货币到底是指哪一种,是指100元基础货币,还是指200元存款货币,这里对于A或者C来说,他们都存了100元在银行,这些都是消费信心的基石,因此社会的货币供应,应该要正确抽象为是银庄或者银行发出的存款凭证。
因为这个货币现象,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上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就脱节了。不再是一个统一体了(货币供应与基础货币的统一),货币供应可以远远大于基础货币了。
如此反复下去,社会的借贷规模和社会上派生增长的货币供应在理论上可以无休止地增长下去。
但是实际上,却还有另一个因素在制约着这种游戏不会无休止进行下去的,这个因素就是流通货币,实物货币时代,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会始终是这100元基础货币。却并不会增长(流通货币与基础货币的统一)。
因此,社会资金的盈利能力,就会受到社会流通货币的制约,流通货币不增长,经济发展也并不会快速增长,这就会制约社会对融资的需求,从而抑制社会总债务规模的无休止增长,同时也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了。

所谓的准备金,其实就是基础货币存入银庄或者银行的另一个说法,而基础货币在社会中流通而没有进入钱庄或者银行,则叫做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
所以,所谓的部分准备金也好,0%准备金率也好,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对融资资金的偏好程度。其次只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模式来融资,社会中的存款凭证,就会派生增加。

解释了第1点部分准备金制度的低毒性,简单来说,基于银庄或者银行等机构执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对外提供信贷,就会导致社会的货币供应派生增长,也会导致社会债务增长,但是,社会的流通货币仍然只能是基础货币,这就不会导致社会流通货币供应增加,从而抑制资金的获利能力从而抑制融资需求,避免社会总债务规模失控而巨幅增长。

接着解释第2点,消费者信贷的低毒性。
只要你年满30岁,就能回忆起20多年前,社会上是很少有普通消费者借贷或者信贷的。社会中普通消费者假如要借贷,则很大概率是受到生活所迫的了,社会中很少有大规模的中长期的借贷存在,这里是指银行信贷,即使银行有少量的向普通居民提供信贷,一般用途也是投资生产活动的。

消费者信贷的作用就是扭曲提升了当前的消费购买能力来承接购买社会生产的产品和商品,这就会导致消费踊跃从而提高资金的获利能力,也让生产者会误判正确的社会需求,导致生产者也继续增量融资来扩大产能,于是,这就让社会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产生更多的信贷融资需求,导致社会总债务规模较前一个程度级别显著上升了。

假如没有部分准备金制度的银庄和银行机构,只有社会消费者借贷,也就是只有社会的直接融资,很显然,这个消费者借贷人类长期存在,虽然有害也不会失控,更不会形成以超前消费的社会氛围,但是两者一结合,很显然起危害程度就显著比单独一个因素要更加厉害。

这里所谓的危害,总是指社会的债务规模,社会的杠杆水平这个因素上。
以上两者虽然结合,只要在实物货币时代,社会上的流通货币就总是会限定在基础货币这个规模上(流通货币与基础货币是统一体),随着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社会中的基础货币反而会有很大一部分随着信贷的增加而变为法准,社会中的流通货币反而减少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金的获利能力,从而抑制社会的融资需求和社会的总债务水平和杠杆水平无休止上涨。
理解这个实物基础货币下的流通货币会始终等于(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和派生存款的增长,央行的法定准备金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流通货币=(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反而越来越少,导致经济减速,从而抑制资金的获利能力达到抑制社会融资需求的作用。避免社会总债务水平和杠杆水平的上涨。

最后,说说最关键的第3点,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非实物货币——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
假如看我文章的人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我用电子货币概念的同时,一定会加上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
请注意,核心中的核心,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的银庄或者钱庄或者银行,都是一个存款或者提供贷款融资的机构,他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交易支付机构。
所以人类历史上的流通货币,始终是跟基础货币是高度统一的。即使银行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能扩充社会的货币供应量M2,但是社会的流通货币供应并不会增加,甚至社会流通货币反而会随着社会信贷的增加而导致流通货币在一定的临界点上产生显著减少的现象。

但是部分准备金制度一旦碰上电子货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在本质上产生的根本性变革的不同。
这就让现代银行不仅是一个存款或者贷款的机构了,而且同时还是一个交易支付机构。(这一点是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
于是,就导致了社会的经济交易不需要现金来交割了,只需要基于电子货币的交易支付体系就可以完成交易,这就会导致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与基础货币脱离了关系了,他们不再是一个统一体了。
我国货币概念M1就是社会流通货币的概念,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我国M1的规模约60万亿人民币规模,约是30万亿基础货币的2倍规模。但是实际上,社会中个人活期存款也是流通货币,因此,社会流通货币M1还要加上住户活期存款30万亿规模,因此,我国社会流通货币规模实际上是90万亿,是社会基础货币的3倍规模。

正是因为这个变化,导致了社会流通货币供应大增,从而刺激经济极度发展与繁荣,资金获利能力很高,刺激社会各种融资需求增加,而部分准备金制度则为这个融资规模提供空间,因为部分准备金制度在一定准备金率的制度下,可以提供(1/法定准备金率-1)*基础货币的信贷空间。这些都是简单的数学问题。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更加可以提供很大规模的信贷资金空间。同时,消费者信贷来承接信贷投资而来的生产产能,这就可以让社会融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总债务规模无休止增长,社会杠杆水平快速上升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最后导致杠杆崩断,债务危机爆发,酿造成浓浓的经济灾难。

因此,部分准备金制度有毒,碰上消费者信贷就毒性加大变成高毒性,人类历史上不碰上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或许也没多大问题,但是一碰上电子货币这种非实物货币,就大大催化了这种毒性,变成了剧毒且快速发作。就像酒精碰上了头孢,会要了老命的。

部分准备金制度,让社会的货币供应量M2与基础货币脱开了联系,使得货币供应量有基础不再是一个统一体了。
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让社会中的流通货币M1与基础货币脱开了联系,使得流通货币与基础货币不再是一个统一体了。
部分准备金制度+消费者信贷 ==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债务GDP构成的经济泡沫下虚假的繁荣如气体般挥发)
我相信未来的某一时刻,我们会亲自见证以上金融方程式的威力。我十分坚信这一点。



人类的货币历史总是不断演变着的。

(一)
在数百年前的实物货币时代,社会中的货币供应会始终等于流通货币,也等于基础货币。
即实物货币时期:货币供应量=流通货币=基础货币。
以上三个货币概念是有机统一的。

(二)
随着银行和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出现,就让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脱开了联系了,货币派生现象开始出现,导致货币供应量远大于基础货币的规模。
即实物货币+银行及部分准备金制度时代: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三)
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电子货币这种非实物货币,就让流通货币与基础货币脱开了关系了,导致社会流通货币供应的规模大于基础货币的规模。
即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时代:流通货币>基础货币。

(四)
以上两个因素一结合,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流通货币,流通货币远远大于基础货币的现象。
即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银行及部分准备金制度时代:货币供应>>流通货币>>基础货币。

(五)
随着经济的发展,融资需求的增加,伴随社会债务规模的增长和杠杆水平提升情况下,出现了货币供应继续随着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极限化发展与释放,出现了以下这种这种货币现象。
货币供应量M2>>>>>>>>>>>>>>>流通货币M1>>>基础货币  (每个">"相当于10万亿人民币)

(六)
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危害就是让货币供应量M2与基础货币脱离了关系,脱离的越远越危险。这个货币供应量M2除以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就是货币乘数。
而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就是让流通货币M1与基础货币脱离了关系,脱离得越远则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首要关注内在逻辑,其次看GDP增长规模而非仅关注同比增速),资金的获利能力就会越高,从而刺激更多的融资需求增加,导致银行继续大规模释放信贷,刺激M2越发快速增长,继续拉大与基础货币的距离。
两者一结合,忽略掉M1,就产生了如下的货币现象了。
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
将两者同时减去M0
(货币供应量M2-M0)>>>>>>>>>>>>>>>>>>(基础货币-M0)
也就是如下的关系和现象
银行的各项存款>>>>>>>>>>>>>>>>>>准备金。
(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就是理论上的银行信贷规模,即全社会的间接融资债务的规模,银行各项存款与准备金的差距越大,则意味着社会的总债务规模越大,社会杠杆水平越高)
这个货币现象的含义是:一旦有风吹草动,一旦风声鹤唳之下,大量的存款就会去挤兑有线的准备金,从而让银行大面积破产,巨大的金融危机之下,必然伴随债务危机大爆破,并传递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灾难。
因为准备金/各项存款=实际的准备金率,实际的准备金率越低,则银行的整体性系统性风险就越大。

(总结)
这就是我国这种基于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结合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本质和极限化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导致一场巨大的债务危机来收场。
因此,就很自然地抽象得出以下金融方程式:
部分准备金制度+消费者信贷 ==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债务GDP构成的经济泡沫下虚假的繁荣如气体般挥发)

准备金率202008.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8-23 11:49:19
根据货币历史的演变,制作出了一些不同货币历史时期的货币构成模型。
1.实物货币时期的货币构成模型(由基础货币,流通货币,货币供应量3个货币概念构成)。
此时期:基础货币=流通货币=货币供应量
2.部分准备金制度结合实物货币时期的货币构成模型。
此时期:基础货币=流通货币 << 货币供应量。
(备注:   "<",">","<<:",">>",是小于,大于,远远小于,远远大于的含义,下同)
3.部分准备金制度结合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时期的货币构成模型。
此时期:基础货币 < 流通货币<<货币供应量。
4.中国此时期,电子货币结合部分准备金制度极限化释放后的状态。
此时期:M0<基础货币<<<流通货币<<<<<<<货币供应量。

核心重点本质和运行规律。
一旦货币供应量M2远远大于基础货币,就会导致十分严重的金融危机。
因为:准备金率=(Mb-M0)/(M2-M0)=准备金/各项存款=N%。
一旦各项存款中N%的资金流出银行,将导致所有银行因挤兑而破产,N%越小,银行系统性风险就越大。
电子货币叠加部分准备金制度货币模型.png
准备金率202008.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