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笔者写作《现代服务业之智慧东方》一书的时候,大量运用了传统服务业案例来讲述服务的特性,烹饪占据很大的部分。在现代服务业理论体系完成后,需要回到实践,解释实践,指导实践,让更多人来理解服务业,学习服务业,运用服务业理论,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好。本篇是专门介绍烹饪技术的文章,以回报为现代服务业理论提供大量案例的传统服务业。
笔者长期生活在成都,对川菜的理解较为深入,加上服务业系统理论的引导,看待川菜的视角独特、理论原理、哲学思想等等,都有全新的认知。现在分享给大家,作为服务理论在烹饪界的运用与指导。
该文可以作为厨师提升厨艺修养的资料,也可以作为美食评论的理论依据,还可以作为爱好者理解厨艺、评论美食,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秉承“大众的参与才是服务业兴盛的根本”的宗旨,有了大众的参与,惠及家人及社会的同时,大幅度提升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这是所有烹饪类书籍都没有企及过的,希望你喜欢。
饮食同源,一通百通,不再有菜系的分别,也不会有东西方菜品的师承,这是服务理论的宗旨,因为理论都是通用的,适应的不仅是某个国家与地区,而是全部。人类的感觉都是相同的,只存在感觉的偏差,不存在不同的人类。
下面是现代服务理论在烹饪技术上的回馈,由“回锅肉的回馈”、“麻婆豆腐的厨艺”、“清水白菜的意境”、“开启你的美食之旅吧”四个部分组成。有服务的特性,也有独特的技艺,更有共通的道理,娱乐中感受烹饪的魅力,轻松愉快开启美食旅程。
一、“回锅肉”的回馈
川菜中最普通、最大众的一道菜,人人耳熟能详,家家都有绝活,但同样的食材,一样的配料,评价却千差万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有人讲是火候,可几千年来,师傅就没有讲明白过,什么是火候?什么才算“到火候”或过火候,全是一塌糊涂。如果再来一个老外,接受不了大量脂肪的食物,把握再高火候的师傅,也拴不住客人的心,火候显然就是一种谬误,一种让人云山雾罩的玄学与道具。其他的调料地道、绝密配方、秘传技艺等等,换一个不同地域额的人,统统起不了作用,那这些烹饪理论又对实践有多少指导的意义?除了神秘莫测、装神弄鬼外,大家都去盲人摸象,大众烹饪就陷入死胡同,何来轻松愉快的学习与享受。
人怎么去看待食物,看待烹饪?这就是研究服务的起点,也决定烹饪技艺高低的标准。
不同地域的人,对同样食物,有不同处理方式、调味方式、食用等等方式。其中,环境、气候、物产等等,在中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决定人们的饮食习惯,味觉偏差,最后通过人的感觉表现出来。
处于雨水丰沛的南方,煮、蒸、烹、炖是主要的烹饪方式,而在干旱少雨的内陆,烤、烧、焖、煎是主要制作手法;食物的调味方式也有复合味型、单一味型、层次味型、本味味型等;食用方式有:手抓、刀割、勺盛、筷捡等方式;味型偏差如偏甜、偏酸、偏辣、偏麻等等。它们都是长期生活积累,最后保留下来,形成特定区域内人们的习惯,服务业把他们称为“感觉的基础”,遇到任何食物与菜品,都会与之比较,最后得出好与坏的评价。
了解客人是怎么评价菜品,烹饪人员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客人,同样的食材,做出完全不同的菜品,赢得南来北往客人的称赞。仅仅限于做几个菜,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称赞,那算什么好厨师。要利用一通百通道理,到任何地方去都会赢得客人认可,那才称得上“师傅”。
做到这点并不难,上述的烹饪方式、调味方式、食用方式,以及每种方式里面的各种要素,都是可以不断变化与改变,从而创新出适合各种地域、不同人群、特定食客等等不同的菜品出来。新疆的大盘鸡,大盘、大块、大份量、手抓是特色,到内地就变成大盘、小块、小份量、筷捡了。这种要素的变化,支撑着厨师不断创造出新的菜品,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支撑着厨艺不断的精进。
在这里,要素的变化让创新行为变得非常容易,因为厨艺与工业技术的要求不同,厨艺属于想法、创意、思维的变革,与工业设计是一个道理,而工业产品,离开技术寸步难行。
服务业把各个要素的变化称为服务机制,也就是服务规律,一个懂得服务规律的厨师,厨艺的空间才会开阔起来,如果再加上思想、哲学、行为的升华,那才称得上是大师。
对于喜爱烹饪技艺人来讲,从以上方式去看待与考察任何地方的菜品,很容易找到其中的规律,结合家人所处的地域环境,马上秒变美食。比如西方的牛排,变小块,用铁板来装,就变成了铁板牛柳;加上青红椒,就变成了小炒嫩牛肉等等,变化的因素非常多,何愁没有一手好厨艺。烹饪方式、调味方式、食用方式的变化,用简单的排列组合,起码上万种,现有的厨师都做不到,更不用讲食材的万千种类,都能够将烹饪带入广阔天地。
《现代服务业之智慧东方》一书中讲述的回锅肉故事,重在找到进入服务天空的大门。其基本点是,食材、调料都是固定的,厨师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什么都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人们的感觉。找到了感觉这个进入服务天空的钥匙,研究服务业就进入了广阔的空间。人的感觉是怎么变的?有没有什么规律?把它们归纳起来,由此创新出感觉理论。感觉理论反过来看“回锅肉”,传统的大师、菜谱等等,都没有将这道菜的精髓展示出来,那感觉理论是如何解读的呢?
人类感知的味道就七种,咸、酸、辣、苦、麻、甜、肥。其中肥的典型代表是猪的脂肪——猪的板油、肥肉和肥肠里面较多。在生活困难年代号称“穷人的美食”,任何素菜里面有这个东西,马上就美味起来;很多明星、歌星都在讲,小时候吃过人间最美的美食是“油渣儿”,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川菜中也有一道菜叫做“阳痿”,就是猪板油炸去多半的猪油,剩下外表金黄、焦碎,内部猪油充盈,入口焦香扑鼻,满口肥甘四溢的所谓“油渣”,拌点食盐或白糖一起食用,妙不可言。只是面对这样的美食,再雄壮的男人都会畏惧,也就成了菜名的由来。牛肉、羊肉中,如果含有的脂肪较多,一般称为肥牛、肥羊,不仅肉质嫩,还特别香,烤肥牛、烤肥羊都是按这种思路来制作,一个道理;金枪鱼肉质就是按脂肪含量的多少来定价格,好与坏之间的价格差异,可以达到两三倍之多,由此看出,肥甘味在烹饪中的巨大作用。
“回锅肉”实际就是这种美味的缩小版,肥肉焦香而油脂饱满,瘦肉不柴而肉质脆软,有点吃牛排那种感觉。只是做到并不容易,让猪肉过水,使其表面收缩,有利于快速脱去表面油脂,但瘦肉也因此失水,非常容易变柴(意思是变硬,与木材一样,难以下咽),很考验厨师的基本功。一般是使用猛火,快速完成这个过程,但与郫县豆瓣、豆豉同炒,又会延长这个过程,出现瘦肉“发柴”问题,这就是绝大多数按照菜谱,做不出美食的原因。如果将郫县豆瓣与豆豉事先炒好,与炒制的肉快速混合,这个问题也就很好地解决了。
在这里,“肥甘”是本味,过多的豆瓣与豆豉会喧宾夺主,使菜品变成复合味,降低了菜品的档次(后面专门讲这个问题),得不偿失。正确做法是,豆瓣与清油一起炸制,然后将将渣和红油分离,加入少许红油,即可以达到增色的效果,而又不破坏本味,才是“回锅肉”的秘诀。
豆瓣练出了的红油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蔬菜煮熟,用红油搅拌在一起就是干锅;抄手中来上几滴,就变成红油抄手;凉拌菜中来几勺,就有红油鸡片、肚片、耳片的名小吃。红油当然也可以用红干辣椒来炮制,只是少了蚕豆发酵出来的醇厚鲜味,对于那些不太新鲜的食材,起不到遮盖的作用,但也同时具有更直接的表现特性,后面的“麻婆豆腐”讲述。
“回锅肉”讲述的烹饪理论是:人是靠感觉来判断美食的,而判断的基准是感觉基础,来源于环境、气候和物产,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最终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习惯。不同地域的人们,文化习惯都不同,判断的标准也不一样,直接导致相同的食物,完全不同的判断结果。具有一定烹饪基础的人,只要了解不同感觉基础,懂得各环节要素变化的规律,就能够烹饪出满足不同区域人们的美食。
传统的烹饪理论是,依靠个人感受或师傅的传授,对特定区域下,人们感觉基础的认知,从而烹饪出满足该区域的食物。一旦离开这一特定区域,接受的人们会大幅度减少,从而变成了狭隘的区域食物,与饮食同源之道格格不入。
至于人们对食物判断的结果,无怪乎难吃、能吃、有特点地吃、有特色地吃、有健康地吃、有艺术地吃、有文化地吃、有思想地吃,它们反映出厨师的烹饪技艺停留的阶段,自然也是厨师和好吃嘴们孜孜以求的方向。
“回锅肉”够味吧!回的不是一个菜品,而是一套全新的美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