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生活例子论“消费者主权缺位”导致劣质消费泛滥
2020.9.5
小区新添了垃圾分类箱,从外表看做到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类、生活类等分类。但是,我发现使用了新式“武器”后,带来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生活类桶太小(其实与其他三个一样大),居民只好把“垃圾”扔别的桶,丧失分类意义;第二,与原来敞口比,捡垃圾的很不方便,可回收类“丟弃物”反而回收率大大降低;第三,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并没有因分类箱提高。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垃圾分类箱的设计不符合生活实际,而这种麻烦多于好处的商品之所以能变现到达用户手上,是因为消费品采购决策中决策权(在小区物业公司手上/在单位上)与消费品使用权的分离,导致真正的用户对供应商的“消费者主权缺位”。
某学校采购学生模拟实验教学软件,采用按几个功能概念/参数公开招标,软件安装调试后供应商取得余款,买卖完成。结果产生的问题是:软件比预期差距太大,师生用户只能勉强将就使用,用户意见难以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完善升级产品动力不足~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下次还能中标(毕竟采购决策人经常更换)。
这件事更进一步印证了消费品采购决策权与其使用权的分离导致的“消费者主权缺位”,确实是劣质品长期存在的根源之一。此外,该案例还说明,软件等知识产品的消费严格说来更属于服务消费,其支付方式应按次按时付费,而不是按件付费。传统的物品~尤其是固定资产类消费品的采购,是按件按所有权转移付费,而知识产品属服务类消费,后者采用前者的消费决策模式本质是对用户的“侵权”~架空实际消费者的权益。这是非常不利于消费品创新升级的。
中国人喜欢请客、也喜欢大事小事办酒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款消费”更是早已习惯成自然。这里产生的问题有:第一,红白喜事大办筵席,食材只重量重口味,不重质不重营养平衡,浪费普遍/劣质品旺销;第二,公款酒宴质量档次是较高,但食材浪费大,私宴在熟人间剩菜打包还行,而在公宴客人前几乎无人敢打包剩菜。
宴席浪费大的原因是:买单的人不是食客或大多数食客不直接买单,且买单的人也不可能照顾各位食客的偏好。这里同样是消费品采购决策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同样是“消费者主权缺位”导致劣质品难淘汰也导致优质食材浪费。而国外AA制分餐自助消费方式就尊重了消费者主权(实现了消费上的责权利统一)。
上述三个例子证明,要让低损耗高效用优胜劣汰的消费升级得以实现,必须对ZF采购、公共消费决策(含企业的公共消费)、消费方式(请客模式)等方面存在的“消费者主权虚置”问题予以较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