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间,读一则新闻后,彻底无语。以下是新闻内容:
“瓷器爱国主义”的俗称叫“钱多人傻”
近日英国伦敦,一个估价80-120万英镑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最终被中国买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购得。这在英国媒体引起轰动,欣喜若狂的英国媒体人给这种做法起了个动听的名词——“瓷器爱国主义”,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中国人的爱国情怀”。网民认为“瓷器爱国主义”是一顶洋高帽,这种“爱国主义”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新版的“钱多人傻”,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力浪费,也是对中国流失文物的“二次掠夺”。
一、“窝里斗”盲目推高价格
网友[不系舟2010]:天价竞拍一只瓷瓶,真的是出于爱国吗?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与一群外国人竞拍,这个中国人为了不使文物被外国人拍走,在外国人的哄抬和加价中最终无奈地拍出5亿元的天价,那可以说是爱国。可是,从新闻报道中,我们知道在伦敦这场对乾隆瓷瓶的竞拍中,竞拍者几乎全是华人,并且是财大气粗,每次都是以100万英镑递增,这样急切的心态,如果真的是为了回购流失的国宝,何必“自相残杀”让老外和拍卖会赚取更多利润呢?
网友[eaglefly2008]:外国媒体赠送的“瓷器爱国主义”这顶高帽子,实在有些过于牵强,因为我们看到那轰轰烈烈的拍卖现场,逐利的气氛完全盖过了所谓的爱国主义,让人感觉到瓷瓶无论是在英国或者回到国内,似乎都扛不起爱国主义的大旗,倒是一个赤裸裸的投资行为。
二、私家珍藏扯上爱国太虚伪
网友[入云雕]:市场经济,买卖自由,有钱没钱、怎么消费都是私人的事情,谁也没资格横挑鼻子竖挑眼。但问题是,既然扯上了“瓷器爱国主义”,那就实在有必要把事情说清楚:如果拍下瓷器真是为了表达爱国之心,就当物归原主,回归历史的展厅里;但竞拍者并未表示要将拍得的文物捐赠给国家,如果只是自己买来玩玩,做了镇宅之宝或者投资之物,成了私家珍藏,于公共利益而言,算不上有什么增益,与爱不爱国又有什么关系?其实,说破天,人家爱的是瓷器是古董,是那么一件物事,我们实在没必要太过自作多情。
三、成了洋人的“送财观音”
网友[说了也白说01]:中国乾隆年间的一件花瓷被英国拍卖行拍出五亿人民币的天价,持宝人激动得几乎晕倒,我看到这则新闻却是气愤得几乎晕倒。一则竞拍的都是财大气粗的中国人,互相抬价,让洋人得了大便宜。二是国人的壮举被国外媒体称之为“瓷器爱国主义”,我却从中没看到爱国的积极意义。或许洋人们会暗地里窃笑:中国人钱多人傻。想咱的国宝流失于国外的数不胜数,光靠拍卖购回,拍得尽吗?再说,小偷从你家偷了东西,你却找上门高价购回自己被窃的东西,还被人冠以“爱国”的高帽,真是比本山大叔还能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