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
老师必须做到,家长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一句话,我们要善于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去说、去做。曾有一个南非学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几个调皮的小孩,手中拿了一只小鸟,打算以一种恶作剧的方法,考一考那位拥有智慧的老师。他们准备将一只小鸟,握在手中,藏在身后,然后问老师: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
如果老师,回答是活的,他们就将小鸟掐死后,再拿出来;如果老师,说是死的,那么一只活的小鸟,将说明老师智慧的失败。
几个孩子很得意,他们仿佛已经胜利在望。
于是,他们找到了老师:“请问,我手中的这只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几个孩子,都睁大眼睛,等待着他们心中谋划已久的场面出现。老师面带微笑:“答案就在你的手中啊!”
“孩子,答案就在你的手中啊!”
因为老师能站在学生角度,所以老师能给出如此有智慧的答案。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老师,对孩子富有人情的期待。
站在学生角度看的老师,是有睿智的人。
机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是我们追求的基本素质之一。巧妙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看似棘手的问题,更能彰显老师的智慧。
在小学生眼里,老师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才会出现故事中的“两难问题”。逻辑学告诉我们,解决两难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顺水推舟”。
与其说故事中的老师睿智,不如说其基本功扎实。老师基本功扎实,这更有利我们朝学生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向该老师借鉴!
站在学生角度看的老师,是有气度的人。
我们不难发现,“小捣蛋”本来是想刁难一下老师。学生刁难老师,在历来讲究“师道尊严”的中国,可谓大逆不道。难道学生真的就不可以“刁难”老师吗?
凭什么老师可以向学生兜售各种问题,有的甚至也是“稀奇古怪”。当我们在公开场合被学生“将军”,我们有气度坦然接受,并理性解决吗?我们要向该老师学习!
站在学生角度看的老师,是真实的人。
老师是人,不是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不可能通晓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知晓一切,在学生面前装的很强势。人无完人,老师也是如此。
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甚至更多地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故事中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他为人真实的一面。
也许我们认为他机智,其实可能就是他自觉,甚至是本能反应。“鸟你手中,死活当然只有你知道,何必浪费时间,跟别人兜圈子”。
老师抓住了这一教育的契机,婉转地给该生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人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们要向该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