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63 1
2010-11-21



乡镇书店崩溃
知识陆沉

·
2010-11-21
·
中国时报
·
【卢郁佳】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12100337,00.html



报载,乡镇市区学校附近必有的小型独立书局,如今多转业文具店,兼卖参考书、杂志。是否书局老板有麻烦?不,是我们所有人麻烦大了。



 台湾都市房价病态高涨,近因是圈地炒作,远因是乡镇产业萎缩,缺乏工作机会。青壮人口流入都市,寻求就业及教育,为竞争一席之眠,而遭昂贵房价、租金围噬。所以,治标靠打房;治本是乡镇发展。只要乡镇产业发达,职位增加,都市房价指日必跌。而培育内需产业,无论制造业、服务业,都要靠软实力来升级求存。亦即,推动这个救命循环,动力燃料是知识技术。




 都市薪资虽比乡镇稍高,但在高房租、高物价威逼下,其实生活比乡镇更拮据。为何都市居民情愿捱穷,也不肯回乡?外国学者研究的答案是,都市有「知识外溢」优势:各类专业人才汇聚于都市,信息、技术、经验荟萃,你可能一天之内遇到教授、乐师、珠宝采购,分享各领域真知灼见,获得跨领域整合创新的产业利益。知识一直是催动城市发展的引擎,满到你接都接不完。但占便宜的前提是你得在场,乡下难有机遇,唯有一计:除非你人在书店里。



 书店正是知识外溢的民主理想:一人潜心研究数十年的菁华,一国累积改进数百年的技术,国之重宝,不传之秘,一夕成书,就解密开放公共化;不问贫富贵贱贤愚城乡,不用西天取经、入宫盗取四十二章经,任何人花少少钱就能得到,甚至不费分文。再穷的孩子,总准他店里读完整本放回去。但凡有志,书店总会培养他成材,成为詹宏志、南方朔。网络书店则不可能如此。当年没钱买书的孩子们,在书店里站出了富贵前程,贫富不再世袭;然而今日,出身寒门的新富当家,却让小镇贫童再无缘做詹宏志,除却课本,不知有书,无论智识。乡镇书店一死,脱贫的指望也陪葬了。



 理论上从网络可买到数万种冷门书,但得先知道这本书才买得到,否则都隐藏于难以触及的书海中。你如何知道有这本书?答案是得在书店逛到。而这项看似寻常的人权,在乡镇已被自由市场严格禁止了──上千万读者已被剥夺逛书店翻书的权利,只准看弱智节目,饱受网络破碎信息轰炸。这可视为培养新物种的实验,被剥夺了读书技能后,这些书盲外貌无异于普通人,但就是不会想,麻木无视行动后果,要教他技术太难,他没办法学习──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要教他思考就更难。他们无法创造卖得掉的产品,又构成一个不毛的市场,令本土品牌一一碰壁早夭。过去台湾重视教育,仅是重视学历作为就业资格、社会地位证明;今后知识存量将是生死关键,地方书店作为知识银行,抢救刻不容缓。




 城市为求生存,努力变聪明的同时,乡镇居然营养不良变笨了;绝无城市吸干乡镇而能独活之理,双方只有同死。今日独立书店无力生存都不算穷,毫无想象创新的知识资本才是彻底绝望。知识作为公共资源,如同水电瓦斯,是生活与生产的隐形资本。知识枯竭,必续以产业枯竭,小区退休老化。老成凋谢,乡镇就迈向死亡,顶多因地缘被扩张的城市收编为死寂苦闷的都市劳动者宿舍通勤区,而都市炒房必更恶化。



 历史上,多数文明都是沿河建立聚落,因有水源灌溉,就能种地养人。镇上书店减少,是知识水位逼近警戒线;书店消失,则是水库见底的警报。宣告七年大旱伊始,家园将漠化为寸草不生的恶地,记忆风化,智能凋零。地不养人,聚落只有沦为贫民窟,只剩逃不了的老弱妇孺留下,而终被遗弃为鬼域。



 有谁想拯救家乡小镇,请拯救本镇书店。你不是去买一本书,是给台湾未来一个希望。你不是去看一本书,是给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作者为文字工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23 09:03:13
[img ][/im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