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48 3
2010-11-28
说明:这段引用的只是马克思在论述可变资本周转差别时所进行的阐述,但是看来,无一不是对我们现在的情况的描述,而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难道超过了马克思100多年前所说的话吗?而且,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在现代的所谓经济学家眼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现在的所谓主流经济学都是根据现象描述现象,但是并不理解真正的矛盾,而目前阶级的矛盾是不可消除的,我们只有发展这个矛盾,才能解决这个矛盾。

我们国家的四万亿投资,以及其它国家的许多旨在扩大内需(其实是先投入生产,这样才能根据生产来进行分配,因为工人需要先工作才能得到收入,而那些空想平庸的人却总以为扩大内需就是把国内财富或者财政收入进行平分),恰好会产生一个并生的结果。

难道我们国家目前不是这样吗?物价的上涨不是由于暂时的旺盛的需求增加引起的吗?但是工资的上涨会什么会这样慢呢?原来有失业的后备军的压力呀!

其实,计划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那种绝对的计划,而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计划,比如工商管理、税收优惠、粮食储备、石油储备等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可能解决真正的矛盾。

最后,要看下面的引用,必须要明白马克思在这段以前进行的资本周转的分析,如果没有能力理解前面的,那么对于下面这段话就不要乱进行评论,因为我引用的这段话,虽然只是简短的一部分,但是要发挥,完全可以写成一个篇幅宏大的专题论文,但不是大家所熟悉的主流经济的那些无用的理论,而必须用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方法。


资本论》第二十四卷第349页以下部分至351页

“第二、——这和第一点区别有联系,——B的工人和A的工人一样,也是用那个在他手中变成流通手段的可变资本,来支付他所购买的生活资料的费用。例如,他不仅从市场上取走小麦,而且也用一个货币形式的等价物来补偿小麦,但是,和A的工人不同,B的工人用来支付并从市场上取走生活资料的货币,不是他在这一年内投入市场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因此,他虽然对生活资料的卖者提供货币,但是,没有有提供任何可供后者用得到的货币购买原商品——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相反,A的工人却提供了商品。因此,在B的场合,从市场上取走了劳动力,取走了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取走了B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形式的固定资本以及生产材料,而把货币等价物作为它们的补偿投入市场;但是,在一年内没有有把任何产品投入市场,来补偿从市场上取走的生产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如果我们设想一个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那末首先,货币资本会完全消失,因而,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伪装也会消失。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紊乱。一方面,货币市场受到压力,反过来,货币市场的回暖又造成大批这样的企业的产生,也就是造成那些后来对货币市场产生压力的条件。货币市场受到压力,是因为在这里不断需要大规模地长期预付资本,这里完全撇开不说产业家和商人会把他们经营企业所必需的货币资本投入铁路投机事业等,以致这种货币资本要靠向货币市场的借贷来补偿。——另一方面,社会的可供支配的生产资本受到压力,因为生产资本的要素不断地从市场上取走,而投入市场来代替它的只是货币等价物,所以,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增加,而这种需求本身不会提供任何供给要素。因此,生活资料和生产材料的价格都会上涨。此外,这个暑假,通常是欺诈盛行,资本会发生大规模转移。投机家、承包人、工程师、律师等一伙人,会发财致富。他们引起市场上强烈的消费需求,同时工资也会提高。至于食品,那么,农业当然也会因此受到刺激,但是,因为这些食品不能在 一年内突然增多,所以它们的输入,象一般外国食品(咖啡、砂糖、葡萄酒)和奢侈品的输入一样,将会增加。因此,在进口业的这个部分,就会发生输入过剩和投机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那些生产可以急剧增长的产业部门(真正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由于价格的提高,会发生突然的扩大,随即发生崩溃,这同样会影响到劳动市场,以致把大量潜在的相对过剩人口,甚至已经就业的工人,吸引到新的产业部门中去。一般说来,象铁路建设那样大规模的企业,会从劳动市场上取走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某些只使用壮工的部门(如农业等等),甚至在新企业已经成为稳定的生产部门以后,从而,在它所流动的工人阶级已经形成以后,这种现象还会发生。例如,在铁路建设的规模突然比平均规模大时,情况就是这样。一部分工人后备军被吸收了,这一后备军的压力使工资保持很低的水平。现在工资普遍上涨,甚至劳动市场上就业情况一直不错的部分也是这样。这个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不可避免的崩溃再把后备军游离出来,再把工资奢侈到最低限度,甚至奢侈到这个限度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28 16:08:31
楼主,借你这个题我发挥一下。你引用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国际投资到底投来了什么?不管是FDI还是单纯的短期资本流入,若不考虑管理技术这些无形的东西,那么其实质不过是外国的货币资本投入到了国内市场但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生产资本,这些货币资本换取的生产资本原本就是国内的。正如原文中“另一方面,社会的可供支配的生产资本受到压力,因为生产资本的要素不断地从市场上取走,而投入市场来代替它的只是货币等价物,所以,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增加,而这种需求本身不会提供任何供给要素。”可见,国际投资事实上有形的东西什么也没有投来,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30 19:38:54
其实,只要把经济发展的眼光放在生产上面,而不要一味的简单的以为是内需不足(其实,主流经济学的所谓消费不足,常常指的是个人消费品,而更加重要得多的,并在消费中占大部分的生产消费并没有看到,所以什么CPI指标等等竟然比如何进行生产更重要,就显得是本末倒置了),重要的是,生产与消费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要想促进消费,那么,必然要扩大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就业,才能通过就业获得收入,才能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进行消费。然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事实上的循环论证,一个手段是产生另一个后果的原因,倒过来也是这样,结果还会成为原因的原因,所以,这是一个恶的循环。只有消灭资本的私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才能够得以解决。

但是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其实有一个启示,比如要建立一些必要的储备,采取一些必要的计划,以免过热(其实就是避免生产过剩,以前我国以强制手段限制钢厂的投产,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在许多产业方面也越来越应该这样。),看不见的手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它,而一旦我们知道这个看不见的手可以看得见,并捉摸得到,那么,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来控制这只手。但是一说起计划,大家不免要想到以前的那种绝对的计划经济(我以前写过一个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可是,我这里所说的是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没有市场哪里有计划,没有计划,哪里有市场呢?

所以,要象马克思做的那样,始终从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经济现象,从本质上来论述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不要抽象的或者孤立的只看一个方面,要么只看消费,以为经济不发展是因为消费不足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工人何来工资,何来消费呢?所以,主流经济学家的药方,真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药方,可以暂时管用,但是病体依然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30 19:39:15
其实,只要把经济发展的眼光放在生产上面,而不要一味的简单的以为是内需不足(其实,主流经济学的所谓消费不足,常常指的是个人消费品,而更加重要得多的,并在消费中占大部分的生产消费并没有看到,所以什么CPI指标等等竟然比如何进行生产更重要,就显得是本末倒置了),重要的是,生产与消费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要想促进消费,那么,必然要扩大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就业,才能通过就业获得收入,才能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进行消费。然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事实上的循环论证,一个手段是产生另一个后果的原因,倒过来也是这样,结果还会成为原因的原因,所以,这是一个恶的循环。只有消灭资本的私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才能够得以解决。

但是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其实有一个启示,比如要建立一些必要的储备,采取一些必要的计划,以免过热(其实就是避免生产过剩,以前我国以强制手段限制钢厂的投产,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在许多产业方面也越来越应该这样。)

所以,要象马克思做的那样,始终从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经济现象,从本质上来论述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不要抽象的或者孤立的只看一个方面,要么只看消费,以为经济不发展是因为消费不足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工人何来工资,何来消费呢?所以,主流经济学家的药方,真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药方,可以暂时管用,但是病体依然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