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把经济发展的眼光放在生产上面,而不要一味的简单的以为是内需不足(其实,主流经济学的所谓消费不足,常常指的是个人消费品,而更加重要得多的,并在消费中占大部分的生产消费并没有看到,所以什么CPI指标等等竟然比如何进行生产更重要,就显得是本末倒置了),重要的是,生产与消费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要想促进消费,那么,必然要扩大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就业,才能通过就业获得收入,才能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进行消费。然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事实上的循环论证,一个手段是产生另一个后果的原因,倒过来也是这样,结果还会成为原因的原因,所以,这是一个恶的循环。只有消灭资本的私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才能够得以解决。
但是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其实有一个启示,比如要建立一些必要的储备,采取一些必要的计划,以免过热(其实就是避免生产过剩,以前我国以强制手段限制钢厂的投产,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在许多产业方面也越来越应该这样。),看不见的手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它,而一旦我们知道这个看不见的手可以看得见,并捉摸得到,那么,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来控制这只手。但是一说起计划,大家不免要想到以前的那种绝对的计划经济(我以前写过一个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可是,我这里所说的是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没有市场哪里有计划,没有计划,哪里有市场呢?
所以,要象马克思做的那样,始终从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经济现象,从本质上来论述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不要抽象的或者孤立的只看一个方面,要么只看消费,以为经济不发展是因为消费不足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工人何来工资,何来消费呢?所以,主流经济学家的药方,真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药方,可以暂时管用,但是病体依然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