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111 2
2010-12-08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对于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人们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的选择性问题同样值得深思任何时候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做任何事情都意味着要放弃某些东西。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机会成本是你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任何决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留下太多的缺憾。

一、 经济学对机会成本的解释

经济学以研究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己任。资源的稀缺性是指:(1)人类欲望的无限发展与多样性;(2)用以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的数量与其可能用途的有限性;(3)人类欲望的部分满足及非充分性。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对资源的使用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源的使用都必须以牺牲其他欲望的满足为代价。机会成本所要反映的,正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之间的这种矛盾性。就其本质而言,机会成本是指一定资源由于被用来满足特定欲望而放弃的对其他欲望的满足,但由于资源很少能直接用来满足人类复杂多样的欲望,而需要经过加工转化为特定形式的产品,因而,人们所看到的,是资源被使用在各种各样的用途上,最终以产品形式表现出来。由此,机会成本可定义为一定资源由于被使用在特定用途(即社会产品生产)上而放弃的在其他各种可能用途上所能获得的社会产品。

二、 使用机会成本的前提条件

机会成本概念是从抉择的患得患失角度或观念出发提出的,它在使用时有三个基本前提:

(一) 资源的稀缺性

这是机会成本概念产生的基础。正是由于资源稀缺,人们不能实施每一个能或多或少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备选方案,才患得患失。也正是必须择一而弃余,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如果资源充足,每一方案所需的资源都能无代价地获得,也就不存在放弃机会而失去相应的收益这种代价了。

(二) 资源的多用性

资源不仅是稀缺的,而且一种资源通常有多种用途。稀缺的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就不能另作它用,这才产生择一后的无形损失问题。如果资源只有一种用途,则放弃其它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就无从谈起。

(三) 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这一前提的意义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它意味着将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投入到其中的某些用途后,还有一些用途所需的资源得不到满足,这才损失了一些可能的收益。如果资源的每种用途都满足后,资源仍有剩余,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则闲置的资源不能获得收益,使用闲置资源的机会成本为零。显然,这与前两个前提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意义还意味着决策者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意味着他能够将资源投入到最佳的用途上。从理论分析来说,一种资源具有若干种用途,但针对具体一项决策而言,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其所拥有的资源可能只有一种可用之处,当他将资源投入这种用途时,也就无机会成本了。例如,一个人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在多种生产活动中使用,某人在就业时假设有三种机会:甲企业招收电工,月工资2000元;乙企业招收电脑程序员,月工资3000元;某个小商品店招收营业员,月工资1500元。但对于他来说,电工和程序员的必备技能都不掌握。这样,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无法获得做电工或程序员时的收入,而只能选择营业员这个就业机会,这时,他当营业员的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当电工和程序员不是他的备选方案,相应的收入也就不构成他当营业员的机会成本。

三、 机会成本在生活中的应用

机会成本自其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首先,机会成本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要素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益的问题。当要素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的,而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却是负效益时,这时的要素资源的使用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从而其使用就不能说是最优的,对社会而言,还可能是要素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要素资源所使用的机会和方式,以减少或避免该要素资源在使用上的社会效益的损失。其次,机会成本还为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企业及个人都无时不在进行着决策,而每作出一项决策都要以放弃另一次行为为代价。机会成本的创立,就为人们获得最佳决策提出了一个要素资源最优使用的参照。

但有的时候,决策过程中对机会成本的考虑,可能也会使人因过多的患得患失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转自http://tangzhijun12345.blog.sohu.com/15047528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8 14:48:11
四、 使用机会成本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 机会成本既有可计量的方面,也有不可计量的方面。在某些条件下,不可计量的方面却在要素资源的使用方向上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都是成本和收益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可以用货币来准确计量的。很多时候主观感觉和心理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对要素资源在机会使用上作选择时,已不再单纯地停留在货币因素上,而是在追求着一种更为理想的主观评价;这里的主观评价不仅包含了对一项抉择在货币因素上的满足,还包括工作种类、方式等等上的认同感、成就感、社会声望以及工作技能在机会使用过程中所得到的提高,闲暇时间在更多上的占有和使用等。这些同样也是要素资源在一机会下所取得的收益,也就必然构成该要素资源在另一机会上使用的机会成本,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计量。正是这些因素从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有的人宁可放弃较高的报酬而去寻求一份货币收益大大减少,但有自己自由发展空间的工作等一些社会现象。

(二) 有些时候,某一要素资源的收益也会不完全等于该要素在另一机会上使用的机会成本。

众所周知,某一要素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是对该项资源的最有效率的使用而失去的收益。但实际上这其中却包含着一项隐含的条件,即对某机会的使用权力为某单个要素资源使用者所拥有。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拥有对某一机会的使用权的要素资源拥有者却不只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上以上;且不同的要素资源的使用者对同一机会所采取的策略在相互之间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着对该机会使用的收益。具体地说,假定有同质要素资源使用者—甲和乙,在对同一机会的使用决策上就存在着博奕。在机会的最佳介入点上,甲一旦选择介入,乙可以选择介入,也可选择不介入。假定乙也选择介入,而甲、乙市场力量均等,此时,该机会的最佳时点的收益由甲、乙双方平等享有。可见,乙放弃介入而选择机会B,乙的要素资源在机会B上使用的机会成本会因甲对机会A的介入而只是在机会A上所得收益的一半。正是由于博奕的存在,解决了为什么一些要素资源者可以放弃在某机会上对要素资源的最有效率的使用,而选择次优使用等等。

(三) 机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会的收益是非既定的。

机会强调的是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的过程,具有时限性。一般地说,在这个过程中,该机会的使用有一个最佳的时点。在这个点上,要素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优。而在这个最佳点的前一段时机,该机会的收益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递增;在这个最佳点的后半部分时机中,该机会的收益又呈递减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某一素资源的使用,起初其价值远未为人们所认识,该机会的收益也就不可能是最佳的;随着人们对该机会的价值的逐步认识,其收益很快就达到最佳点;而在后一般时机,由于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的介入,使该机会所能实现的价值降低,其收益减少。其二,对于同质同量的要素资源在不同机会的使用中,各机会所提供的报酬率是不尽相同的,这种不同机会收益上的差别(在充分竞争条件下)通过竟争,收益也处在不断地调整、变动之中。正是由于机会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要素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不会是常量,而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变量。因此,要素资源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时间序列过程中机会收益的不同量来计量其机会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要素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

(四) 由于获取和利用不同的机会产生的费用支出会抵消要素资源的部分收益,所以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要低于该资源在其他用途上的最高收益。

人们在获取、利用机会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支出。因为在机会的获取上,人们要对各种政治、经济、政策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不同的信息在获取途径上有所差异,进行整理、分析的难度有也有大小之分。所以对不同的机会在分析上的物质耗用、时间、精力支出不同,即使用机会的成本不同。所以,如果某一机会的获取成本较高,则要素资源在另一种机会上使用的机会成本并不全部为要素资源在这种机会上使用所得收益,而是低于其收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15:06:17
机会成本,有得必有失,衡量最佳即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