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06 2
2010-12-08
鱼目混珠是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用来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这个成语出自于汉·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其故事起源是:

从前,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他用身上所有的钱和带着的所有值钱的物品,买到一颗径长一寸的闻所未闻的大珍珠。回到家后,满意用最好的材料做了一个盒子,上面镶嵌了金银和其它宝物,然后把那大珍珠放在里面,严密地收藏着。只在大的年节,他才拿出来给二三知己看。

满意有个邻居名叫寿量,也听到满意获得一颗大珍珠的事。看到别人谈论时脸上那种企慕之色,有好几次他都想把家里密藏的祖传大珍珠,拿出来同满意比一比。只是碍于祖宗“不可轻易示人”的遗训,这才作罢。

事有凑巧,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卧床不起。四处问卜求医,古怪稀奇的东西吃了若干,只是病不见有任何起色。两家人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还是一筹莫展。一日街上走来一个游方郎中,说能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也是病急乱投医,家人把郎中请到家里。郎中看了看病人,说这种病需要珍珠粉来合药,才能药到病除,匆匆写了一个方子,就走了出去。可是满意说什么也不肯残损那颗稀世之珍,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的药;寿量则忍痛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几天以后,游方郎中来到满意家问病况如何,满意如实以告,郎中说,“我能否看看你的珍宝?”满意打开盒子。“果然是不世之珍!”郎中道:“你为什么不拿着它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展示她的风采呢?”

而寿量告诉郎中,自己吃了药却没什么作用。“那么你把所用的珍珠给我看。”郎中说。不得已,寿量挣扎着拿了出来。郎中一看,大笑着 说:“这哪是什么珍珠,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真是鱼目混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啊!”

现实中到处充斥着鱼目混珠的事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的能力平平者偏说自己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有的道德败坏却故作道貌岸然,有的没有高学历和真文凭却拿着金光闪闪的“博士”文凭招摇撞骗----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拿着“克莱登大学”的文凭混饭吃一样,有非法的就业中介公司在苟且经营,也有许多明星伪造年龄欺骗观众。在产品市场:有“山寨”产品在流行,有赝品字画在展出和高价售卖,有假烟假酒假药等在祸害他人健康,有血统“纯正”的名犬和名花;在资本市场上,有精心包装的垃圾股,有吹嘘的天花乱坠地非法集资。正是由于存在如此多的鱼目混珠的事情,因而量度和考核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量度和考核,人们能找到一些有效甄别真伪、好坏的方式和手段,并能设计出一些方法、工具和制度来防范和制止鱼目混珠的出现和泛滥。可是,即便如此,为什么鱼目混珠的事情还源源不绝呢?主要原因就在于量度和考核是非常困难的,成本高昂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人类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人的知识是不完备的、人与人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人的知识不完备是指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完全认识其所处的世界,不能辨别某些东西(如字画、药品、合约条款)的真伪,不能知晓某些产品(如空调、汽车)的性能和质量,即便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成本高昂的过程,而且,新的事物总是不断涌现出来,人的认知能力相对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来说总显得单薄。信息不对称是指人与人之间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有的人掌握的多一点,有的人少一点,有的人掌握的信息真实度高一些,有的人掌握的是含有大量噪音的信息,由是,那些信息占优的人就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某些隐藏信息或者隐藏行动来获取更多好处,如:在应聘是夸大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取更优厚的待遇,因为招聘公司对于这个人的能力到底怎样不如应聘者清楚,如果公司借用文凭来衡量应聘者的能力,这时那些低能力者就会想方设法(如买假文凭)弄一张高学历的文凭;有如,一些人在去买健康保险时,会尽量让人相信自己是健康的、强壮的----虽然事实上他是多病缠身、弱不禁风;一些人在去买车险时,会把自己说成是谨慎驾驶、爱车如命者,但买保险后,却时常飙车、随处停车者。契约的不完全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件的不可预见性(unforeseen contingencies),即契约的参与者事前不能详细说明过后可能出现的事件(indescribable)所以他们满足于签订一个诸如权威或所有权关系的契约,契约中并不精确地提及那些可能性,甚至不签订契约;第二,签订契约的成本即使一个人能够预见所有机会,它们可能是如此繁多以致要在契约中描述它们成本太高甚至不可能;第三,实施契约的成本,即在契约实施过程中,一方要监督另一方是否严格按契约条款来执行是费时费力的,当发现另一方违约,要诉诸法庭,也是需要成本的,法庭必须明白契约的用语,并能确证或鉴定在各种事件和行动上的所签条款,以实施这个契约。正是知识的不完备、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使得一些人就有了利用鱼目混珠等伎俩来蒙骗他人的空间。于是,也就有了量度和考核的需要。

然而,量度和考核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甚至有时候,量度和考核几乎难以实施。是的,在现实中考核任何物品的品质都有困难。“你要知道苹果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当然管用,但差不多只能对付最简单的品质考核。复杂的呢?彩电的质量如何,当然你可以亲眼看一看,但是你看到的“那一片刻”的质量,究竟可以维持多久?更复杂一点,考核钻石首饰的真伪,莫非“你就得亲手砸一砸”?那些仿真度非常高,高到连专家都可能看走眼的古董和字画呢?你又如何量度和考核呢?

此外,直接量度和考核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无法进行,如你的心理价位是什么、一个大学老师的知识拥有量和教学水平如何等等。于是人们就发现了替代性量度和考核这一类方法。什么叫替代性考核呢?让我举个例,苹果味道最直接准确的考核办法是品尝,但这种考核办法信息费用很高。比如你要买一筐苹果,难道你要每一个都去尝一下,以确定是不是所有的苹果都甜,都合乎你的口味?这样做,无疑代价太高。于是,人们就想出了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直接的量度和考核,即用替代变量(proxy)来考核,因为苹果的味道与颜色有相关性,而颜色是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即获取信息的费用低,于是就用颜色来考核味道,这就是替代性考核。好处是获取信息的费用低,但准确性下降。尤其是,替代变量如果是可以低成本改变的,考核会完全失真。比如说,用颜色来考核味道,这样一来,某些违心的商人就会对苹果进行染色和加鲜,让你不知不觉中再次陷入“鱼目混珠”的圈套。如果你在招聘时,不能确信应聘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选择利用试用期来量度和考核他,那些低能和懒惰者也会想出应对策略,如向别人请教、在试用期努力做事(但被录用后,则原形毕露)等等;如果是团队生产的话,要量度和考核个人业绩会更困难,何况试用期的成本也是不菲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8 14:49:53
而且遗憾的是,替代性量度和考核办法还会带来激励的扭曲,尤其是在多任务情况下时。如,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如果偏重教学,让学生给老师打分来量度和考核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此时,一是会导致老师千方百计的讨好学生,如给学生高分、平时请学生吃饭喝酒;二是会导致教师对科研的忽视,他们会置科研于不顾。如果偏重科研,以发表论文的多少和刊物即便来考量教师的科研能力,此时,一会导致教师对教学的轻视和学生的忽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二会导致他们的学术造假,许多教师会想方设法找人代写、代发论文,或者抄袭他人成果,或者花巨额版面费去发一些所谓的核心、所谓的权威期刊论文。有如,在量度和考核地方**官员时,如果以GDP多少和其增长率来决定官员的升迁,那么这时就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使地方**官员只关注与GDP增长有关的东西(如低成本招商引资啦、大兴土木啦、重复建设啦等等),而忽视那些与GDP增长相关性不大的事情(如医疗保险、文化体育事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等);二是会导致对有关统计数字的造假和虚报(对统计数字的虚报在我国屡屡出现,于是就有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民谣);三是会导致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不合作行为,对于那些好的项目,各地的地方**官员都有激励去争夺,因而他们会不断地提出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这些项目的入驻,同时,如果他能争取到,而对方争取不到,这时他就会在GDP考核中占优,所以,他会千方百计的拆竞争对手的台,而不会和竞争对手合作。

对于量度和考核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泽尔曾做了先驱性的工作。我国香港的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国内的周其仁、朱锡庆等人也对量度和考核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的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以下几点: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人们会利用“鱼目混珠”等机会主义行为为自己牟利,因而,量度和考核时必须的。第二,量度和考核往往是费用不菲的。一些活动和和产品特性能以用直接的方法来进行量度和考核,此时就喜欢寻找替代性方法。但不管是直接还是替代性考核,都需要成本。第三,替代性考核有时会失真,而且还可能带来许多激励扭曲。第四,产品的品质越难以直接检验和识别,分摊考核费用的模式就越复杂。第五,为了有效地考核品质并降低考核成本,需要各种各样的(考核)专家系统。第六,考核是容易出错的,为了减少考核出错、包括专家考核的出错,社会还需要投资于一些特别的组织、机制和制度。第七,如果不能有效地减少考核出错,产品品质的生产过程就一定要受到连带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鱼目混珠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还会一直存在下去;而造成鱼目混珠的原因在于量度和考核的困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15:06:58
重在于一个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