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事物是平稳的,但你去搅局却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如下:
第一,事物的平稳即使是帕累托最优---改变就会导致损人利己或损甲利乙、或者说没有不损害既得利益者而增进人民福利的机会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公平的,如果打破平衡能促使损甲少利乙多,那么做一个搅局的人也是有必要的。例如,饥荒年代**强迫有余粮的人拯救饥民,或饥民被逼抢粮。
第二,
打破事物的平稳如果导致帕累托改进,那么,搅局更应该而不是“斗闹场、切勿近”。“改革”和“革命”都是求得帕累托改进---或者帮助既得利益者从而解放生产力,或者“剥夺剥夺者”从而发展生产力。例如,我国的“联产承包”在几个农民的“搅局”下而普惠天下;例如,端掉危害一方的黑道或白道的恶霸就能造福一方百姓。
第三,行为经济学有一个“最后通牒”实验---给你们俩100元钱分、但当且仅当两人的分配方案一致时才能分到手,这个实验证明:人们会自动趋近各占50 的分配方案。博弈论也说明,多重博弈的均衡结果一般趋向“焦点”结果---最具公平性的结果。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人们往往有一种“非理性”的习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公平是人的天性之一(也许,生存是人的第一天性)。于是之,对不公平的平衡的搅局是达成公平的手段,有这种预期正是人有良心的现实基础。当人们失去为维护尊严而“打抱不平”的能力的时候,“顺民”就变成了“愚民”。
第四,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有句名言“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诚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德鲁克说,创新就是为了创造新价值。犹如寄生虫不希望宿主死亡、犹如食腐动物不喜欢活物,搅局的人简直就是不思进取的人、抱残守缺的人、食古不化的人、坐井观天的人的天敌;同样,企业家、革命者等一切搅局者也极端厌恶维护“传统”和反对革新的家伙!
第五,“坏蛋”与“英雄”只有一步之遥,这好比是:火车上的对面乘客是志同道合的“英雄”、但于地上的人而言却是搅扰他安静的“坏蛋”。暴秦之下有陈胜、吴广,为苍生之利揭竿而起谓英雄,但于秦二世却是“暴民”。一个人自私是“坏蛋”,但是,如果在任人宰割的局面下奋起抗争而“搅局”则是“英雄”。碰上“坏蛋”,你也要是“坏蛋”,碰到“软蛋”你也要“软蛋”,碰到“铁蛋”你就更要是“铁蛋”!
为自己、为他人的正义与公平,我们都应该做搅局的人---或者用批判的武器、或者用武器的批判,愿大家敢于搅局并善于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