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374 26
2010-12-15
论坛上转了天涯一篇文章,该作者号称找到“大隐”——“我觉得跟这个作者相比,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黯然失色。中国的那些经济学家就更不必提了。我百般搜索,可是仍然没有找到作者的名字。也许他是一位隐于市的大隐吧”
    其实,只是一些皮毛的看法,天涯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只是看到上面那句话觉得有必要为权威们说几句话。
我不是权威,权威也不会来这,只是不想把论坛变成天涯。所以写一些东西。
   首先分析一下“大隐”和权威的成长过程。
   一个一般权威的成长过程(一般性的,从高中毕业开始)
   本科首先是名校,最起码是985.然后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后。(当然不同于一般人混日子,否则成不了权威)。以不低于十五比一的比例考上名校研究生,或是以更少的比例保送或出国。然后两三年的刻苦学习,发文章,毕业设计。之后博士是必然上的,三年的刻苦研究,抓住某一领域研究。在一级期刊至少发一篇文章。期间用一年多的时间做毕业论文。
之后毕业到科研部门或高校任职,从中级职称开始,发文章(至少几篇权威)、申请课题(省级至少)历时两年。
然后评了副高级职称,然后继续研究发文章,申请国家课题。(10:1比例至少)。至少三年。之后评上正高级职称,然后继续研究,当博导。然后至少得过一到两次孙冶方奖之类的国家性奖励,初步成为权威。当然,走国外途径过程更难。
  总之,成为权威至少在某一领域学习研究20年,在四十出头的时候当上权威已经是最快的了。
   再看一看“大隐”的成长历程,学历不限、年龄不限、专业不限。首先对某一问题产生一定想法,然后结合自己周围现象觉得
这种想法很有水平,之后问了几个周围的人对自己看法的意见,得到赞许(有些大隐连这一步也省了)。——跑去论坛发帖子
——用时20-30分钟,然后找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命名“什么一万亿元呀,给世界一片光明呀,最伟大的经济理论呀,我当央行行长和周小川比怎么样呀之类的”帖子写完。题目吸引人,引来不明真相群众围观——被多人赞赏——成为“大隐”

   当然,有人会说英雄不问出处,但首先要确定谁是英雄。论坛上的人还是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权威和“砖家”往往被人嘲笑,因为经济政策经常被质疑,所以专家受鄙视。但换了“大隐”行吗?美国经济政策受争议最多,备受指责。难道那些汇集最多诺贝尔得主的美国经济学家都是白吃饭的?
人们总是编一些故事嘲笑权威,比如博士和小工、太空笔和铅笔等。
可实际情况这些故事都是虚构和误传的。
  博士与小工的故事传了很久,讲的是博士设计一套机器手解决的问题被小工拿电风扇解决了。这个故事我听过最早版本的,只有工人用电风扇解决这一问题的说法,目的是讲创新,同时还有一个日本用直升机吹雪的事情做例子。那个傻博士的故事是近  几年才听说的。明显是人虚构的。
至于太空笔和铅笔。更可笑了,讲的是美国科学家冥思苦想,昼夜困苦,千锤百炼,耗资巨大,发明太空笔。竟然被一个德国小女孩拨云见日,始得真金,寄来了一打铅笔,使这些科学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感谢上苍,送来天使,拯救众生于水火中。在这个故事引领下,大家都想做那个寄一打铅笔就解决世界难题的小女孩,而不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研究太空笔的科学家

发明几百万的太空比不如铅笔吗?真实情况是,初期没有太空笔之前,一直用粘性和硬度都特质的铅笔,但还解决不了折断和掉渣的问题。石墨碎渣导电,悬浮狭小的空间中,对宇航员和太空舱是很大威胁。直到发明太空笔。
人们总是用编来的故事嘲笑权威,我这里也讲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故事。真实性待考全当笑话听吧。
说是以前在天安门前纪念堂位置有一个门,叫“大清门”。石质门牌楼,上有大石匾,上书三个字“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改朝换代,大清门不能叫了,改叫中华门。上面的石匾也要换呀,到哪找这么一大块石头呀?有机智者出一妙招
正面有字,翻过来刻到反面不就行了。众人皆表赞许。于是乎齐力将石匾摘下,翻过来,竟然发现反面也有三个字

——“大明门”
(后经考证,此事为真,大清门(大明门)石匾现存首都博物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猪脑袋能想到的,三百年前的猪脑子也能想到。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5 18:50:56
谢谢,很受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00:17:51
谢谢楼主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08:24:47
那种帖子就是看看逗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5:04:02
mhhjj 发表于 2010-12-16 08:24
那种帖子就是看看逗乐的
有很多初学者很容易被误导,甚至厌学经典理论。
论坛上就有很多人看了这一类帖子后发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还是希望这类帖子少一点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15:20:16
越辩越明~
不过,哗众取宠的确是要不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