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553 2
2010-12-19

2400.地热来自核聚变还是核裂变?

2010.12.19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地热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裂变,而裂变物质来自娘胎——超新星爆发后的重组。
可是想过没有:核爆炸之后还能留下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快速消散的基本粒子!
这就是从哪来,到哪去。
即便我们的地球从娘胎带来了许多放射性物质,46亿年的历史也早就消耗殆尽了,可我们还时时感受到火山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威胁。
只有放射性物质来自我们地球自身的物质循环才有生生不息的可能!
首先,地心巨大的压力会使物质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能量。聚变产生的重物质会向地心聚集,产生进一步的聚变,直到从放热反应转化为吸热反应,从液态反应转化为固态反应,达到相对的稳定态。此时裂变和聚变都可能停止,放热和吸热反应都不存在了,我们才能取得相对稳定的地球环境。
可是在临界区域和放热反应区域,热循环还在继续——重物质上升,轻物质下降;重物质下降,轻物质上升。这一区域就是我们所说的下层地幔,裂变和聚变同时存在,而聚变为主。
最上层的物质由于压力不足,可能没有聚变,只有少量的裂变反应,主要由氧化硅、铝类的轻物质组成,类似炼铁炉中的炉渣。即便是炉渣,也含有炉中参与地幔物质循环的全部物质,不过物质种类和含量与下层地幔不同。所以,带到地面的有色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很少。
这里有一个难题:裂变和聚变如何共存于统一体中?只能有一个解释:聚变过程中和压力高于产生放射性的临界点时,裂变处于束缚态,即没有放射性发生。所以,我写了《2396.关于放射性消失的猜想》(2010.12.16)。
那么,其它冷寂的星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个什么状态呢?这里只能存疑了,因为以上也只是猜想和推测。
由行星想到恒星,恒星表面的热核反应会不会也像地球大气表面的热层一样只是有限的区间,而不同的是弥漫整个恒星表面?因此才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球形的外观?因为现有的物理常识告诉我们高温液态和气态都不能产生电磁现象和球形的外观。
而参与恒星热核反应的物质来源在我看来还是个谜:来自自身却没有产生连锁反应瞬间燃尽;来自外太空又似乎不足。只能留给未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9 10:15:07
2着兼而有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7 14:12:07
Excellent gues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