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03 0
2010-12-24
一谈到考试,没有人会喜欢的。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或博士,我们每个人真可谓是身经百考。有的人面对考试泰然自若,那是因为已然有竹在胸,当然,也会有人惧怕考试,如果在七道题目你六道都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肯定会壮烈牺牲。上帝啊,为什么要有考试?难道也是为了惩罚人类吗?

一般的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最早由舒尔茨提出,芝加哥学派的加里贝克尔也这样看),通过支付教育和培训费用,开发个人潜在能力,使得个人在未来能以更高的工资形式获得报酬,或可以从事某种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好或安逸舒适的工作得到的补偿。但是以什么来作为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的能力或者是受教育的程度的证据呢?在这方面2001年的诺奖获得者斯彭斯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考试或学位文凭实质上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对增加人的生产能力,考试或文凭际上是一种甄别机制,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双重过滤器,一是用考试来对入学者进行挑选,二是区分通过与未通过某一层次教育的学生。

如果以高等教育为例,以上两个层次的过滤的方法就是各种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以及最终的那一纸文凭。在中学毕业时,经过第一层次的筛选——主要是高考或者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每一级次的高校类别入学者比起那些落榜者,发送如下一些信号:求知欲较强、学习方法得当、智商较高、还有责任心、自制力较强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等,这些信号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和性格美德,这些美德不仅可以帮他们可以获得一个好分数,也可以帮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带来较高的生产率。经过第二层次(毕业文凭)的筛选,表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固态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培养激发了很多的动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知识,并且具有某些通用的能力(基础课的考试)或擅长某些领域的工作技能(专业课的考试),这实际在给雇佣单位发送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信号,因为雇用单位相信,能通过这些考试的学生在未来j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将大于成本。虽然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不完全或有缺陷的指标,在概率基础上(只要概率大于50%)雇主还是宁愿相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本身就代表了较高的生产率。所以,他们愿意支付给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报酬要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人的工资。

当然,当大学毕业文凭在成为日益过剩的商品后,考试经济这根大棒也在不断地创新出新的甄别机制:口译证书、各种资质、等级证书、司法考试、CPA证书等等等等,这些证书的一个伟大用途其实就是求职者向雇佣单位发送信号,而雇佣单位也愿意接受这些信号,因为这些信号可以使得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大大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