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363 0
2009-08-01
水平有限,大侠轻点拍。

我们无法否认,很多大学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在鼓励作弊。

今天我去百度山东经济学院吧,看到了一位老师发的帖子——《调查大家对考试作弊反而得到高分甚至是奖学金的看法》。这正是本学期期末考试期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仔细阅读了所有的跟帖,有人义愤填膺,有人无所谓,有人对作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二分法来区别对待。我认为这些跟帖多少能够反映跟帖人在考试面前的地位和他们的学习态度、生活状态。我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学生的角度,作弊有以下的几个动因:
1、逼良为娼论。日常的学习和考试相脱节是大学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的上讲,大学里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为了应试;从实际情况看,课程代码相同的老师们共用一套试题决定了试题内容与课堂讲授必然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协调上面两个矛盾,老师们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划重点。但由于准备时间短、开课数目多以及有些学校对于划重点行为的限制,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知识悉数掌握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于是有些同学认为无论怎样复习,都未必能过,即使过了成绩也不会高,于是被“逼良为娼”,加入作弊队伍。
2、不学无术派。有些学生平时根本不去上课,即使去,也是在课堂上混日子,一个学期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期末考试将近,他们也不慌张,该吃就吃、该玩就玩。作弊是他们通过考试的唯一途径。这种人的病因在于一个“懒”字,骨子里是不劳而获的思想。
3、“有求于考试”类。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学习成绩很好、准备很充分的学生也会去作弊。原因在于“学习成绩优秀”是获得奖学金和入党资格等的硬条件——当然也有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往往更关注考试能够带给他们什么,他们需要用作弊来给自己提供更重的砝码。
4、劣币驱逐良币型。这是很多社会现象的典型模型,即一旦有人因不正当手段获利,立即出现一群追随者。归根到底是不平衡的心理在作怪。如果不作弊,全凭自己实力,考试成绩极有可能被作弊者超过,从而失去在某些领域与别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由此可见,坚持不作弊需要负责的态度和强大的内心来支撑。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以下的原因造成了针对考试作弊的无法作为:
1、名义处罚过重,造成执行困难。作弊被抓,名义上的处罚是开除学籍。百度贴吧一位老师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个小偷扒了你1000块,被你抓住,而法律规定偷1000块应该判死刑,那你几乎不会将他交给警察。从法理学上讲,这叫做“罪责刑不相适应”。学籍事大,作弊事小。为了保护同学,也为了自己不惹上麻烦,监考老师才懒得理你作没作弊。
2、实际处罚过轻,不能以儆效尤。实际操作中,作弊被抓到仅仅等于一张检讨,相当于没有处罚,在实质上不起任何作用。
由于以上两条的共同作用,作弊的实际风险远小于作弊所获得的收益。一个没有道德理想作后盾的“理性人”,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如何选择。
3、开卷考试审批繁琐。很多考试非常适合开卷,例如贴吧中所列举的毛邓三等,死记硬背只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意义。但是由于教学评估对必修课应闭卷考试的限制、开卷考试申请批准程序繁琐和阅卷过程不好把握等各方面的因素,任课老师一般不会选择这一办法。后果是一方面学生的复习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教师的监场尺度放宽。这不利于认真学习且不作弊的同学,而使得作弊者既在理论上找到借口,又在实践中如鱼得水。

说了这么多,我想提一些解决的办法。可能很多人认为维持现状就很好——我们应学会“适应”。但是笔者向来认为“适应”一词被宗教化,是实用主义的毒,制度如果不合理,我们就应当寻求改变。
1、把处罚降低到可以推而广之的程度上。
建议作弊被抓即判挂科,或者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不知道是否合法),同时取消学期内或学年内一切评优资格,在学籍上不做追究。
2、严肃考风考纪,把防止考试作弊当做树立学校形象的一项大事来抓。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3、对于非专业课类的、或者是专业课领域内需要以死记硬背为考核方式的科目改为开卷考试,并使考试题目更主观化。加大此类科目课堂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建议值为50%。
作弊是丑陋的,不论什么原因。制度没有改变之前,也希望大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