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受到空前非议的今天,它核心的制度价值不能在一片吵杂的争议声中被忘记,而应当被强调和再次宣示。
没有比这更公平的制度在毛泽东时代,一度以阶级出身、政治倾向、对党的忠诚度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上大学。现在很多人担心,如果没有高考,有钱人和高官的小孩会占尽优势。但是,高考其实也不是真的公平,因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如城市。换句话说,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中国社会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 学者秦晖指出,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等来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康、举荐容易流为暗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对穷二代而言是提升捷径尽管上大学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改变命运,但至少是一个希望,是一个出路。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曾在微博写到:“有人说高考不重要,千万别信。高考是捷径,别走弯路。要拼命考。就算是写八股文,好歹也要燃烧这一次。 ”尤其对于 “穷二代”而言,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至于权势之人,他们才真正不需要高考。
珍惜考试 好制度来之不易当下人难以理解“珍惜考试”的意义。不问家庭出身、背景的考试制,把个人的能力、才学放在首位,无疑是对把家庭出身、背景放在首位的“身份社会”的否定。 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但在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后的今天,某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的各种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了废除考试制必然带来的更大的弊病。 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当然制度总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弊病的。 现实生活并没有提供废除高考之后更公平、更良好的新的药方来选拔学生进入高等学府。人为设想的新模式,不管其出发点是多么平整,其用心是多么良好,但在当今社会道德失范与公平缺失且种种关系、金钱所腐蚀的土壤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营私舞弊的空间,咳嗽没治好,倒新添了喘病,失去现存高考制度所为大众提供的相对平等公正公开的平台和空间。 废除高考的思维模式都是以不破不立为先导的,带有良好的愿望,却刻印下我们长期以来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激进和空想的心态与思路,一鸣惊人,高蹈如云,却往往失去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破是容易的,简便的,痛快的,但破后所立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