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716 120
2011-01-05
题目:对《资本论》的改造——兼论“价值转形”及“总量相等二命题”

-----------------------------------------目录--------------------------------------------

一、对《资本论》改造 ------------------------------------------1楼

1. 何谓消费性商品的价值 ------------------------------------------1楼

2. 何谓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 ---------------------------------------2楼

3. 何谓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 ------------------------------------5楼

二、一个试图证明“总量相等二命题”的超简单模型--------7楼

-----------------------------------------正文--------------------------------------------

一、对《资本论》的改造

1. 何谓消费性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究竟如何确定?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寻找答案,我对比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及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内容。


首先来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价值规律的相关描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运动的表现形式”(《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蒋玉珉、沈太基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9月,第64页)。

我在想:凭什么价格要跟着价值走呢?有什么样的经济力量可以让偏离的价格回归价值水平呢?


答案是:“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从而使供求关系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由于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这种反作用,使价格的偏离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即价格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蒋玉珉、沈太基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9月,第64页)

其次,让我们考察西经中商品价格的决定理论,如下图:

价格
^
|              
|                *                        *   供给曲线
|                   *                   *
|********************************************** 价格A
|                        *          *
|                           *    *
|********************************************** 均衡价格
|                           *    *
|                        *          *
|********************************************** 价格B
|                   *                   *
|                *                        *   需求曲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易量


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总是免不了,可能今天的商品价格是A,明天就变成B了,但市场价格总是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

你也许会问:凭什么市场价格要跟着均衡价格走?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有什么经济力量会将市场价格拉回到均衡价格水平?


答案是:市场价>均衡价时,需求<供给,因此市场价格会下降,当市场价<均衡价时,需求>供给,所以市场价格会上升。

结论1:你若要问我商品价值究竟如何决定,我会凭着良心告诉你,商品价值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

但是,该结论会面临很多质疑:

问题1:马克思论述过商品价值的决定,那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关,并非你所说的均衡价格呀?形成均衡价格要靠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而需求曲线的形成与效用相关。价格的决定怎么能依靠虚无缥缈的效用概念呢?

回答是:请你想一想,马克思如何论述商品A价值与商品B价值之比的决定呢?他用到了将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的办法。那么,复杂劳动如何折算成简单劳动呢?这个折算比例如何确定?


蒋玉珉及沈太基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7页是这样论述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换算比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换中,通过反复比较换算而自发形成的。”

只有这一句话,到头来一切都被“自发形成”这四个字给打发了。

如果说西经中效用的概念是虚无缥缈的,那么,“自发形成”的说法就可以等同于完全的“无”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马克思并未真正解决“价值决定”问题。马克思顶多只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他认为商品买卖挣来的钱应该归属于劳动者。除此之外,马并未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上,西经效用论十分成功。如果我们能将商品价值概念定义成商品的均衡价格,那么我们就能用整个西经的资源及智慧来解决“价值决定”问题。这比抱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放的死板做法要现实许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5 18:10:19
问题2:熟悉西经的朋友也许会说你的做法仍然不深刻,马克思商品价值的概念理应比均衡价格深刻。因为均衡价格是局部均衡。你为什么不直接将商品价值定义为在一般均衡之下的均衡价格呢?这样岂不更加深刻?

回答是:确实如此,但问题是在非一般均衡的初始禀赋之下你能事先确定一般均衡下商品的价格么?不能。如图: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A               *                      *
*                   *           *                   *  k2             *
*              *                      *                                 *
*          *                                *                           *
*      *                                        k1                     *
*   *                                                                    *
* *                                                                      *
**************************************************

假设AB两个配置方案均在初始禀赋C点的核中,那么你在C点就知道一般均衡状态下商品的最终配置方案是A还是B了?你不知道,只能说都有可能。所以,最终两商品的价格之比可能是k1,也可能是k2。更具体的说,在一般均衡状态形成之前,我们并不能预先知道单个商品的一般均衡价格。

但只要了解单个商品的需求及供给曲线,我们就能确定任何时刻该商品的局部均衡价格。

虽然最终局部均衡价格会变成一般均衡价格,但总不能等到那一天我们再确定商品的价值水平吧?我们知道市场价格一定会回归局部均衡价格,但我们却不能事先知道什么水平的局部均衡价格才算是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

正因如此,我们将商品价值与局部均衡价格挂钩,而非一般均衡价格。

问题3:马克思因为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现象而放弃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论断,而你却将商品价值直接定义为商品局部均衡价格,我们知道,任何时刻市场价格均围绕均衡价格波动。换句话说,你认为任何时刻市场价格均围绕商品价值波动。难道你不承认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现象对这一命题的影响么?
回答是:举个例子,如图:

价格
^
|              
|                *                        *  S1
|                   *                   *                  S2
|                     *               *                 *
|                        *          *                 *
|                           *    *                 *
|*********************   价格A    *
|                           *    *            *
|                        *          *      *
|***************************   价格B
|                   *               *    *
|                *               *          *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易量


假设商品利润很高,吸引资金流入,造成供给曲线从S1移到S2,从而使均衡价格从A降到B。但根据定义,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那么言下之意,资金流入使得商品价值从A降到了B

没有理由认为商品价值是独立于供给量的。人们总是在既定供给量下去评价商品的价值,供给量变化造成商品价值变化,我认为这完全合理。

也就是说,我确实承认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现象不会影响“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命题。因为无论资本流进还是流出,商品价值总会跟着变,从而永远成为市场价格上下波动的中心水平。

问题4:你这里的商品指的是什么?难道包括生产要素么?你的商品中是否包含资本品及劳动力?

回答是:不包含,你们注意一下我对问题1的回答,我当时说商品需求曲线由效用函数形成,这本身就暗示我所说的商品仅是消费性商品。熟悉西经的人应该清楚,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不是由效用函数形成的。

如果我们将生产要素中除去劳动力之外的东西统统定义为生产性商品(比如机器、原材料等),那么整个市场上交易的东西总共就分为三类:消费性商品、生产性商品、劳动力(后两者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

因此,结论1应该重新表述为:消费性商品的价值就是该商品的(局部)均衡价格。

2. 何谓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

我先来简要论述一下西经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我们用MP来代表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即每增加1单位该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注意:并非是产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5 18:10:52
我们假设产品价格为P,该值固定不变。设w为要素的市场价格。

如果有:w < P*MP

那么,厂商会增加对要素的投入,因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付出的成本为w,但得到的收入却为P*MP,明显会增加利润。

所以,厂商会一直这么加大要素的投入,但生产中有这么一条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要素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应的边际产量,即每投入1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品量,会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要素的“雇佣量”的增加,MP会下降。

直到出现:w = P*MP

这个时候,厂商会停止增加对要素的“雇佣”,因为,再这样做将不会增加自己的利润。

如果有:w > P*MP

那么厂商会减少对要素的“雇佣”,即“裁员”或“裁机器”。这样会节省厂商开支,增加自己的利润。

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减少要素的投入量会使其对应的“边际产量”MP增加。

直到出现:w = P*MP

此时,厂商不再减少要素的投入,因为,再这样做将不会继续增加自己的利润。

那么,实现“w = P*MP”条件时的要素的“雇佣量”或“投入量”,就是厂商满意的要素的配置水平。

每一个不同的要素价格水平对应了不同的要素需求量,w = P*MPw越小,对应的MP就应该越小,由“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可知,要素的投入量就应该越多——即要素价格越低,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就越多。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很多厂商需求曲线的累加就形成了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它同样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相反,要素的供给会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所以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两条曲线共同决定了要素的市场均衡价格。

价格w
^
|              
|                *                        *  S
|                   *                   *                  
|                     *               *                 
|                        *          *                 
|                           *    *                 
|*********************   价格   
|                           *    *            
|                        *          *      
|                      *               *
|                   *                    *
|                *                          *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易量


对于劳动力及原材料等易耗品,其价格水平就由图中均衡价格决定,这个价格就可以直接理解为购买价格。


但对于机器等耐用资本品,其购买价格就不是直接由图中的均衡价格决定。拿机器来举例,图中由w = P*MP原理形成的均衡价格仅表示机器的租赁价格。

这就面临两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5 18:11:25
问题1:既然w = P*MPw指的是要素的租赁价格,那么不是靠租赁,而是自己买机器的厂主会遵循w = P*MP的公式来配置要素么?


回答是:会的,w = P*MP公式对购买机器的厂主仍适用。w > P*MP时,厂主会减少机器投入,将节省下来的机器租赁出去,这样就会增加利润。同时,因减少了机器的投入,机器的MP上升,直到w = P*MP时厂主会停止这样的行为。当w < P*MP时,厂主可以购买机器投入生产,而不是租出去,因为这样更赚钱。直到MP下降使w = P*MP重新成立时为止。由此可见,即使w指的是租赁价格,但购买机器的厂商还是会遵循w = P*MP的公式。

问题2:机器的购买价格和租赁价格间有怎样的关系?若将购买价格记为P*,那么问题就是P*w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

*
*              w               w
*  P* = --------- + ------------ + ......
*             1+r         (1+r)^2
*

上式并非恒等式,而是均衡式,其中的r表示平均预期投资回报率,各要素的r值均相同,它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实现的。


这里的r有些类似于马克思论述的平均利润率,但终究两者并非是一回事。这里并不负责协调这两个系统,这件事就交给各位了。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完毕。

为了与结论1保持一致,我们这样定义要素本身的价值:

结论2:生产要素(其中包括生产性商品及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其市场均衡购买价格(注意:仅是“本身的价值”,而非所创造的价值)。

为了充分理解这个结论,我们举个例子:

*
*              w               w
*  P* < --------- + ------------ + ......
*             1+r         (1+r)^2
*

那么,资金会购入机器并转租出去,因为如此投资,获利会高于平均预期投资回报率r。大家都如此操作,会使 P*上升,w下降,直到:

*
*              w               w
*  P* = --------- + ------------ + ......
*             1+r         (1+r)^2
*

成立时为止。

马克思认为为了追求等量利润而产生的资本流动会改变价格,而价值不变,从而产生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但由于我们将机器本身的价值定义为它的均衡购买价格,所以资本流入(并非作用于供给,而是作用于需求)使得机器本身的价值随之上升。因此,不同于马克思的死板,我们认为“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现象不足以造成价格与要素本身价值的背离。无论资本流进流出,要素本身的价值都会随之变化,从而始终成为市场购买价格上下波动所围绕的中心线。

综合结论1与结论2,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无论是生产要素也好,还是消费性商品也罢,只要是商品(广义,包括劳动力),其本身价值就是其(局部)均衡购买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5 18:11:52
3. 何谓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

前面已经提过,生产要素包括生产性商品及劳动力。


马克思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区分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与所创造的价值。


模仿马克思,我们对生产性商品也如此操作,即我们会区别生产性商品本身的价值及所创造的价值,指出两者并不必然相等。

眼尖的人会问:马克思并未做这样的区别,那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区分的理由如下:

其一,马克思由于“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现象而得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结论,因此,他指出上游企业在卖机器给下游企业时可能出现利益侵占或利益损失。但我们将机器的本身价值就定义为均衡购买价格,因此不存在所谓的价格与本身价值相背离的情况。如果我们再不区分机器的本身价值与所创造的价值,那么就只能得出上游企业在卖机器给下游企业的过程中交易公平,不存在利益的侵占或损失的结论。为了扩大“打击面”,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

其二,生产性商品与劳动力同属于生产要素,它们的价格决定原理相同,两者的需求曲线均与生产函数相关,而非与效用函数相关。我们没有理由只对劳动力进行区分,这种歧视大可不必。
综合来说,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3:生产要素的价值可划分为其本身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两者并不必然相等。

综合结论123,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价值判断原则”:

价值判断原则:如果商品的需求曲线与效用函数相关,我们就相信其均衡购买价格反应了商品的价值。如果商品的需求曲线与生产函数相关,我们就对形成的均衡购买价格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仅承认其反应了商品本身的价值,但否认其必然等于商品所创造的价值。

问题又来了,我们可以从市场上可观测的价格去确认商品(本身的)价值,但如何确定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呢?
如图:

*        消费性商品均衡价格 = 消费性商品价值 -------------------------------》原材料A创造的价值
*                                                                                           |
*                                                                                           |------------------》机器B创造的价值
*                                                                                           |
*                                                                                           |------------------》工具C创造的价值
*                                                                                           |
*                                                                                           |------------------》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                                                                                           |
*                                                                                           |------------------》......


消费性商品是终端商品,它的价值可由市场上观测到的均衡价格直接确定。我们将这种价值称为“源头价值”。要考虑原材料A、机器B、工具C、劳动力等等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有多少,无非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源头价值”中究竟应划拨多少给原材料A,划拨多少给机器B,划拨多少给工具C,划拨多少给劳动力,划拨多少给......判断各种要素创造了“源头价值”的百分之多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确定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无非是要解决“源头价值”的划分问题。我们将这种划分方法称为“X配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X配方一样,我们将其作为黑箱,不去交待里面的具体内容。本文不负责回答具体的划分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只要指出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必然与本身价值相等就已足够。


虽然我们不去描述具体划分方法,但却可以总结出“X配方”的一个基本性质:

“源头价值”划分的基本原则:无论每种生产要素划分到的“源头价值”有多少,即无论每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各种生产要素所创价值之和应恰好等于“源头价值”这个总量,不多也不少。

这就像分蛋糕一样简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5 18:12:20
如果我们将生产要素从“源头价值”中划分出来的量,即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理解为其应该分得的收入,并将生产要素均衡购买价格,即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理解为其实际在市场中所得收入,那么“生产要素本身价值与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必然相等”这个命题就可以理解为:

生产要素在市场中所得的实际收入与它应当分得的收入并不必然相等。

我们的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保证源头相等,在分配上提出异议”。但要注意:马克思认为原材料或未经处理的燃料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不应该分得收入的,他们只是凭借私人占有的资源从产业资本家那里瓜分利润罢了。因此,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这里自然资源类的生产要素所创价值应该为0。所以,这里的“所创造的价值”明显不是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不会为0的。我们建议各位仅将“所创造的价值”理解成应该分得的收入,换句话说,我们对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的定义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分得的收入,不要过分解读。还有,注意上面的图,在图中我们提到了“原材料A所创造的价值”,换句话说,本文并没有硬性规定自然资源类的生产要素所创价值必须为0,保守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将其看成0,像我这样的非保守主义人士也可将其看成是大于0的数。总之,将一切问题交给“X配方”,你愿意让“X配方”划些价值给自然资源类生产要素,那它就有所创价值,你如果规定“X配方”不划任何价值给自然资源类生产要素,那它的所创价值就为0。我们没有做限定,本文只是想得到一些非常一般的结论,反正我们也只是将“X配方”当黑箱处理,各位随意就是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上图中机器B若由机器D、工具E、劳动力等制造出来,那么这些要素所创价值又如何确定?如图:

*       机器B所创造的价值 --------------------------------》机器D创造的价值
*                                                          |
*                                                          |------------------》工具E创造的价值
*                                                          |
*                                                          |------------------》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                                                          |
*                                                          |------------------》......


我们可将划分而来的机器B所创造的价值继续作为“源头价值”,再朝右边的生产要素划分下去。


图中机器D、工具E等所创造的价值还可分别作为“源头价值”向下继续划分,但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类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已是终点,不能在向下划分了。


就机器B所创造的价值而言,向下划分的“枝杈”无论有多少条,向下划分的层次无论有多少层,最终都会终结在两类东西上:第一是各种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第二是各种自然资源类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X配方”是黑箱,各位随意)。若站在机器B的角度向上追溯,总能找到一条路通向某个消费性商品,而该消费性商品的价值可由市场上观测到的均衡价格确定,正因为从该消费性商品处划分到价值,我们才能确定机器B所创价值的量。一切如图:

*       某消费性商品的价值----------------》机器B所创造的价值 -----------------------》各种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                                                                                                                |
*                                                                                                                |------------》各种自然资源类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


总之,机器B就像一个中间车站,它从“总源头”消费性商品处分流一部分价值,再将这部分价值向下做进一步的分流。最终这些价值到达的终点站名称不是劳动力就是自然资源类生产要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