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size=3><B >新“资本论”</B><B ><o:p></o:p></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缺陷</B><B ><o:p></o:p></B></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模式使得经济结构日趋复杂,这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便不能解释这种复杂的社会市场经济了。世界经济已经完全不同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世纪中期的经济状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已经很好地与世界市场融合,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了。因此,我们须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补充。<o:p></o: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B > </B><B ><o:p></o:p></B></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 >一、关于资本剥削和资本价值规律</B><B ><o:p></o:p></B></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再理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约翰密尔称:凡是压迫人的个性都是专制,凡是侵犯人的求偿或财产权利都是剥削,不管它叫什么名字,也不论它自称是执行上帝的意志或者自称是执行人们的命令。狭义剥削是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的不平等行为,它包括权力剥削、地租剥削和资本剥削三种。权力剥削是国家依靠权力来实现的,包括无限制的苛捐杂税和人生奴役,它存在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地租剥削是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资本剥削就是资本家无限制地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时期。<o:p></o:p></FONT></P>
<P ><FONT size=3>马克思关于资本剥削的理论中阐述:资本剥削就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了工人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经营资本、组织策划生产没有创造价值,资本没有作用而只是剥削的工具。因此他主张实行不存在私有资本的政府计划型单一“公有制”经济来消灭剥削,结果他失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私有制经济,如果按照上述理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剥削,这显然不合事实。正反两方面表明《资本论》存在缺陷。<o:p></o:p></FONT></P>
<P ><FONT size=3>事实上,<B >资本剥削是指:</B>特定商品生产中资本的剩余价值率大大超过合理比例的标准剩余价值率即可变资本价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大大超过可变资本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FONT>(各种商品生产的可变资本价值各不相同,就像商品的价值各不相同一样)。可变资本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货币,另一方面它是管理商品。因为企业家通过调解可变资本的数量和配置方向对生产进行组织规划,可变资本承载了企业家的管理劳动,所以可变资本是人格化的管理商品,具有管理劳动价值。可变资本是一种特别的管理服务型商品,生产它的过程也是交换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它具有组织生产的使用价值,生产它需要企业家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劳动,因此它是商品具有价值,但它只有唯一的交换对象——劳动力商品。可变资本的双重商品特性使它有货币票面价值和商品劳动价值之分,它的货币票面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量,这与工人的必要劳动交换;它的商品劳动价值(企业家的管理劳动创造出来的)与工人的剩余劳动交换,最终表现为剩余价值。这个过程是资本的等价交换过程,市场表现出来就是:工人的生产劳动创造必要商品价值,并与工资(可变资本的票面价值)进行交换;企业家的管理劳动创造可变资本的商品劳动价值并与工人剩余价值进行交换。这就是说工人首先要为自己的工资生产,此时资本没有回报,然后再生产剩余价值,付给企业家管理劳动的报酬,此时企业家获得利润;企业家首先要花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购买机器设备、原料和劳动力筹备生产,然后付出管理劳动,他的预付资本部分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收回,而自己的管理劳动与风险金由剩余价值支付,转变为利润。这一过程谁也没剥削谁。<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必要劳动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变资本的票面价值或工资<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a</FONT>、必要劳动商品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资本票面价值(不变资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变资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o:p></o:p></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剩余劳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管理劳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FONT>、剩余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变资本商品劳动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o:p></o:p></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注:必要劳动商品价值:指它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即工人为工资生产时,工人间接创造出新商品的总价值。劳动过程中上级商品价值转移到下级商品,其物质资料耗费(不变资本)称为新商品的物资转移价值,工人的劳动直接产生劳动力商品价值即工资(可变资本)。新商品的价值包括了物资转移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出的所有新商品价值的总和,就是必要劳动商品价值。新商品总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生产耗费(不变资本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工人的生产劳动价值(工资或可变资本的票面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企业家管理劳动价值(可变资本的商品劳动价值)。<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b=1+2</FONT>即所有新商品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预付资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利润,市场表现为:企业家让渡预付资本和管理劳动获得利润;工人让渡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获得工资,体现等价交换。资本生产条件下,企业家会自动收回预付资本并获得利润,而工人只获得工资,这相对于利润微乎其微,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是资本生产保证效率而存在的最大一个缺陷。当然一个制度不可能绝对完美,缺陷是在所难免的。资本家经营资本、策划组织生产同样是劳动过程,同样在创造价值,只不过它的劳动对象是资本而不是产品,他是在简接生产产品。这种管理资本的劳动要比工人劳动复杂得多(资本越多越复杂)且存在风险性,因此资本家理所当然要获得更多的报酬即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它合法又合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这种管理资本的劳动(管理劳动)和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劳动)的交换,实际上才是完整的等价交换过程,它完全符合等价交换原则。<o:p></o:p></FONT></P>
<P ><FONT size=3>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价值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因此我们误以为资本家没有创造价值。资本家管理资本、组织生产的劳动报酬本应由工人付,但实际上工人并没有付给资本家报酬。<B >资本家的报酬(可变资本商品劳动价值总量)是靠资本在工人手中自动增值来实现的,资本增值部分(已经去掉工资)即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报酬(资本利润),这种工人自动付酬的工资形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的自动盈利性质。在企</B>业有效益的条件下,资本利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可变资本数量,可变资本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工资×工人数量;二是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价格)。相对资本利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价格)×可变资本量,绝对资本利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相对资本利润-税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资本利润公式。当然这只是资本利润的理论计算方法,现实中它完全没有那样复杂。绝对资本利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营业额-生产成本(生产耗费和工资)-税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产品利润公式。实际上二者是相通的,公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已经包含了公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的内容。<o:p></o:p></FONT></P>
<P ><FONT size=3>可变资本量容易理解,理在讲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现在定义为可变资本价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不是资本家任意决定的,它由标准剩余价值率(现在定义为可变资本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FONT>,企业家管理资本、组织生产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可变资本价值。)唯一决定并受特定商品的资本供求影响。可变资本价值与管理劳动复杂度相联系,跟商品价值量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因为商品价值和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越复杂,管理劳动程度越大,于是可变资本价值就更大。我们很难也无必要对它进行量化,它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是可变资本价格的基础,但它有一个外在计算公式:可变资本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标准剩余价值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剩余劳动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必要劳动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剩余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变资本。比如生产电脑的可变资本价格就远比生产鞋子的可变资本价格高,在可变资本量相同条件下,电脑企业赚的钱肯定比制鞋企业多,因此我们要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可变资本价格由其价值唯一决定,但又受特定资本的供求影响。特定资本供给多,市场竞争激烈,生产的商品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下降,可变资本价格就下降;特定资本供给少,市场竞争弱,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可变资本价格就上升。比如中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的电脑产业,早期电脑资本投入少,它的可变资本价格就高,企业大赚一笔;但当大大小小的电脑企业涌入时,电脑资本投入多,可变资本价格就低,企业盈利减少,有的甚至亏本。资本供求矛盾的客观存在,使得可变资本价格会时而高时而低,不停地围绕可变资本价值上下波动,这与商品价格完全一模一样。因此,我们得到了<B >资本价值规律</B>:<B >资本生产在充分市场竞争条件下,管理劳动与生产劳动等价交换,管理劳动的复杂度决定可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格以可变资本价值为基础,并受特定资本的供求影响,它是形成资本利润的两个必要条件之一。</B><B ><o:p></o:p></B></FONT></P>
<P ><FONT size=3>资本价值规律附着在商品价值规律背后发生作用并直接指挥着生产。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组织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最基本的两大规律。经济在资本自动盈利性的牵引下发展,资本创造了生产。资本盈利过程从企业生产开始到商品买卖完成结束,遵照商品价值规律和资本价值规律,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后,一部分上缴国家税收,一部分用于消费,然后组织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经济得到发展并良性循环。此时,工人收入增加、国家税收增加、产品丰富、商业繁荣,社会便跟着繁荣起来。<o:p></o:p></FONT></P>
<P ><FONT size=3>但当可变资本价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长期并大大超过其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FONT>时(假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S=2</FONT>),剥削便发生了。剥削的根源首先是国家整体财富不均形成的经济势力差距。这种情况下工人只有很少的资金、土地等实物资产,没有多余的职业选择,便只有被迫从事低工资生产,这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gt;&gt;S</FONT>,剥削就产生了。其次,某种商品的竞争机制没有形成时,生产这种商品的可变资本价格便形成了龚断价格,这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gt;&gt;S</FONT>,剥削就形成了。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竞争不充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gt;&gt;S</FONT>,因此剥削十分严重。压低工资和延长工时是两种常见的剥削方式,因为剩余价值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剩余劳动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必要劳动时间。压低工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升高;延长工时,剩余劳动时间增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升高,于是两者构成了剥削。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因此我们要消灭剥削。首先,我们应从体制上消灭国家财富不均,使工人和农民长久获得一定量的土地、固定资产等实物财产,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从而在经济中处于主动地位;其次应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平衡资本投资防止龚断,从而使市场充分竞争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FONT>即增加供给可减少剥削(这与马克思观点正好相反)。<o:p></o:p></FONT></P>
<P ><FONT size=3>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必须走市场经济道路,私有制是社会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前提,因为没有财产私有制,自由竞争就无从谈起。资本剥削的根源不是私有制,而是政治独裁权力和经济财富严重分配不均造成经济不公平竞争,长期的不公平竞争就形成了经济势力,然后资本家就无限制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gt;&gt;S</FONT>,这样资本剥削就发生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的剥削都是独裁权力和财富严重不均交织泛滥的结果。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用人民民主消灭权力独裁,用税收、福利政策消灭两极分化,从而消灭剥削。当政治上实现人民民主,经济上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就会形成公平竞争,剥削便自然消失。资本生产在没有剥削的情况下,仍然会形成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因为资本利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可变资本价格×可变资本量,它远远大于一般工人的工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和防止两极分化,国家必须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加强福利建设,这是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o:p></o:p></FONT></P>
<P ><FONT size=3>根据上述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完全是剥削社会,只有那些满足第三个条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gt;&gt;S</FONT>的企业才构成剥削。社会主义国家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增收和福利建设,保证效率又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确保社会主义经济目的的实现。<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资本生产的新观点也是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私有制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解释。<o:p></o: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B > </B><B ><o:p></o:p></B></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 >二、新社会主义论</B><B ><o:p></o:p></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B > </B><B ><o:p></o:p></B></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文章《制度、产权、政府与经济学》中阐明:私有制是私人物品的产权制度即私人所有制;公有制是公共物品与共有资源的政府托管——代理产权制度即社会所有制。国家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私有制。社会主义就是私有制经济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政治上的高度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共同富裕与人民民主。所谓共产就是每人都共同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财产。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社会上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精神理念。共产主义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它每个阶段的具体涵义不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但实质一样即:在现有社会生活基础上追求未来更美好的生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阶段共产主义理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三部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中国现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每人都有一份工作、一栋房屋、一辆车、一份存款;人民拥有高尚的文化生活和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只是民主制度的不同,没有经济上的区别,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缓慢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相比,他们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更雄厚。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共产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一个追求人类社会更繁荣、更文明、更自由的抽象理念即共产主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生产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政治高度人民民主,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极度繁荣。那时,人们不再怨声载道而是各行其事追求卓越,为自己创造更多财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构建更“和谐”的社会。<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经济人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希望自我实现的、有创造力的利益主体,私有制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物质财富永远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此“形而上学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按需分配制度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它违背人性不可能实现。因为人的价值观存在多元化,所以永远无法形成统一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国家作为私有财产的维护者只存在具体形态和体制上的变化,永远不会消失。一大二公三平四纯的“乌托邦”不是共产主义,是对共产主义的误解,是小农自私狭隘思想逆根性的产物,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残余思想产生的怪胎,是农民平均主义的变态空想,不是科学。<o:p></o: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 >三、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B><B ><o:p></o:p></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世纪中期,作为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武器,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唤醒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限于当时的阶级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它不可能解决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只能指出资本生产的一些缺点。正如马克思所说,他只是一个理论家不是行动家,未来社会的生活在他的理论里一点影子都找不到。然而有的人似乎没有理解马克思的话,没有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厚内涵,把抽象的理论当字典,不按实际地指导经济建设,结果一言一行完全照搬的教条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残酷的教训面前,我们应当回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上来,重新理解并补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引入政治经济学建设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它能正确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o:p></o:p></FONT></P>
<P ><FONT size=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脱胎于西方经济学,是资本生产危机和工人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批评西方经济学,但它的理论却刺激了西方学者从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资本论》揭示了资本生产的一些规律,却最终无法摆脱资本生产,这是无数社会事实验证过的。因此马克思经济学不能取代西方经济学,也不能离它走得太远,只能为西方经济学做个“修理工”。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危机,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然而正是导师们的预言拯救了资本主义。<o:p></o:p></FONT></P>
<P ><FONT size=3>每当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出现,便有许多经济学家对它进行发展完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诞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0</FONT>多年来却没有一个人对它的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实在令人悲哀,这难道就是社会主义科学的风格吗?科学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不能发展的理论本身就证明他是错误的。经济学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那么它是科学;不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那么它是形而上学。不能面对问题的经济学是不成立的假设加主观推导形成的空想理论,是泛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我们接受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批评,为什么就不能接受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评,难道真理是马克思的专利吗?任何理论都存在缺陷,因此后人应当不断的去完善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现在我们应当正确看待马克思理论,批评、补充、形成新的思想系统。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对于马克思的错误我们要敢于指正、批评,这才是真正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o:p></o:p></FONT></P>
<P ><FONT size=3>经济学只能讲实用主义,只存在现实的经济学,不存在超现实的经济学。经济学家永远不能身处现实社会,而预言另一个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经济生产。马克思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了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特殊问题,因此他的理论不能解释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现象,也不可能正确指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他关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存在空想性,不是科学。当然,这不是他的错!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挫折应归咎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犯了教条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知识要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自己行动的桎梏;科学实践要少一点教条,多一点灵活,不要自己给自己修囚笼。<o:p></o:p></FONT></P>
<P ><FONT size=3>现在我们应跳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狭窄圈子,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的经济理论,但它在哪里?这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需要反思的问题,否则中国经济永远只能在彷徨中摸索。<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带有基督教色彩的法制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带有儒教色彩的法制市场经济,宗教的渗透使社会经济在法律的束缚之外又多了一层道德约束。<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促有余而补不足,使穷人变成富人,使富人变成富翁。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特征是:效率必须坚持合法原则;公平必须坚持机会均等原则。(这正是美国市场经济的精髓。)<o:p></o:p></FONT></P>
<P ><FONT size=3>效率:善博者多得,不善博者少得;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它是一个现实效果的激励机制。<o:p></o:p></FONT></P>
<P ><FONT size=3>公平:人与人之间机会均等(非结果均等),地区之间政策均等。它是一个经济起动点的相对同步机制,社会必须承认物质条件的差异,但我们可以在意识领域的社会制度方面尽可能保证平等。<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内蒙古大学 邓平 0471——3362369<o:p></o:p></FONT></FONT></P>
<P ><BR><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