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以上摘录于梁小民《西方经济学》第2版41页)。
这里有价格与供给量两个关键概念,价格的意义是清楚的,供给量的意义并不清楚。
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以上摘录于梁小民《西方经济学》第2版38页)。
以上供给的意义是不同价格不同供给量的集合,在某一时期,假设有价格P存在,会有供给量Q与之对应。
根据供给的定义可以得出供给量的定义:供给量是指生产者(企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也就是说:供给量是与某一个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愿意而且能够供应”,一般的解释是既有供给意愿又有供给能力。直白说,假设购买者提出一个价格,生产者就可以把一定数量的商品供应给购买者。
假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每天需求曲线不变,需求曲线上会有不同的价格,在不同的价格,每天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数量是多少呢?
市场价格有高有低。假设市场出现的是高价格,对应的供给量是少的;假设市场上出现的是低价格,对应的供给量是多的。也就是说高价格的形成是因为少供给量,低价格的形成是因为多供给量。价格并不是供给量确定的原因,价格是供给量确定的结果。
在一个市场,供给量多会形成低价格,供给量少会形成高价格。在这方面,在农贸市场买菜的大妈们,非常有经验。今天的早市:卖芸豆的很多,芸豆的价格一定是低的;卖茄子的较少,茄子的价格一定是高的。为什么卖者卖低价?因为供给量很多,卖高价卖出的少,无法卖高价;为什么卖者卖高价?因为供给量很少,卖高价可以卖出,可以卖高价。
只要是在市场上成交,对于生产者而言,应该理解为“愿意并且能够供应”。
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与供给量反方向变动:供给量多价格低,供给量少价格高;或:供给量减少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
这才是正确的供给定理。
文章开头说的供给定理是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可以称为西方的供给定理——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断那是错误的。
西方的供给定理搞反了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
正确的供给定理是:供给量是自变量,价格是因变量;价格与供给量是反方向变动关系。
西方的供给定理是: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供给量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正确的供给定理可以称为中国的供给定理。中国的供给定理原话是“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这是中国人经常说的话,中国人早已意识到商品的供给量是价格的原因(商品因为少而贵因为多而贱)。
在价格与供给量关系上,中国的供给定理是正确的,西方的供给定理是错误的。
以上说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时,假设需求曲线不变。如果需求曲线变化怎么办?需求曲线变化,以变化后的需求曲线为基准,讨论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这意味讨论市场价格时,只与一条需求曲线对应。事实上,需求曲线变化在短期(例如一周内的每天)是很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假设需求曲线不变,研究某一短时期市场价格,与现实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