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教育,医疗,房产号称是新的三座大山,压的人们喘不过气来,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资本市场委靡,信托责任的缺失,农村金融的衰败等等许多乱七八糟的问题。政府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停在表面,绝对不可能是政府无知,要知道那伙智囊团绝对不傻,而是改革需稳健行事,象煮蛙一样对改革前的利益即得者进行补偿,而不是搞的血雨腥风,破坏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破坏经济发展。
以上所说的一系列问题,只是表象,征候,打蛇七寸,既然一下不能打死那么首先当明了七寸在何处?任何理性的最终行为是制度下的最优,行为本身有问题那么当从制度中找原因,中国产权制度的特殊属性正是该治之本,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和集体在法律上界定为是公民共有和部分公民拥有,但占有形式是公民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概念对国有资产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概念的占有,是整体对整体的占有,不得割裂,是概念对概念的占有,是空洞的,周其仁质疑:一个普通公民参与过国有企业的决策吗?参加过分红吗?杨小凯反问:既然财产是全民或集体占有,那么我们全民或集体同意把它卖了怎么就不行?公有制的初衷是好的,将老百姓的财富集中起来运作,使其增值,回馈百姓,藏富于民,可是整体对整体的占有,概念对概念的占有,是空中搂阁的占有,占有的是海市蜃楼。政府全权对财产进行代理,拥有真正对财产的处置大权,政府是代理人,人民是委托人,可是他们之间的委托代理制度真空,权责界限缺位,人民不明白资产整体于自身利益有什么切实联系,就算知道也没有处置权,所以对法律上界定属于我们的资产态度是很冷漠的,除了被架空的主人,剩下的是掌握实权的管家,没有受什么约束的管家,对资产责任不敏感的管家。管家?败家?此时杀出股郎旋风,打着国有资产保护者的大旗,卷起千堆雪,人大校长在两会上,列出数据,许多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市盈率低,国资流失严重,市场波动导致价格波动实属正常,个人资产缩水和膨胀无人异议,但国有资产价格涨了,就称保值,降价就说贬值,流失,就要挨郎旋风刮,要被批,好象很委屈吧,股权分置,则很好的避免了被骂,虽然问题是多多最终改革。(引周)
如是产权致使:权力分配资源,政府职能的错乱缺位--资源配置失效--国有资产流失。
--寻租空间--腐败--贫富差距
---政策歧视(城乡二元)--贫富差距
教育的问题:一个字贵,拆成两点:一是贫者的拮据,二是一分价钱买来的是半分烂货。贵的原因是供给相对教育需求太少,政府即放不开,又不给钱。教育产业化实为良药,一学校为了利益最大,必须在优良的教育产品上竞争,而不可能是不择手段的获利如乱收费,市场上的胜者必将是以最低成本(学费)提供最好产品(教育)的利益单位(学校),否则将被淘汰。不择手段的获利如乱收费只可能在现阶段普遍出现--筹钱阶段,国家没有那么多经费贴给大学,允许其自筹经费,乱收费还好了,至少还可以一心一意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幻想保证教育质量,可是禁止乱收费,学校想着方的筹钱运转,老师囊中羞涩,反正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捞去。筹钱真成了第一要务,筹钱和赚钱的区别在资金存量是否充裕,是否在乎成本,是否对利润敏感,为赚钱的学校决不会把资金用于已经富丽堂皇的校园,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筹钱的即使是赚也说筹,筹钱式教育无须竞争,无须提供更优良的教育产品,学生跑不掉,师资流不走,但原有价格(学费)提供的教育质量下降,价格变相上升。然而产业化后资金进来,无须筹钱,但求赚钱,所以通过比效率来竞争,一分钱一分货,更多人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学校资金充裕可以用于科研,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老师待遇提高,激励热情,完善奖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师生用脚投票,让我不爽就走。何乐不为?
医疗的问题也有所类似,宿迁之变,虽有争议,但确实着有成效,对医疗和教育人为的划定低价,实际是对有钱人的补贴,正确的态度是“劫富济贫”,做好公共卫生的基金来自对富人提供优质医疗的赢利。
房贵的问题四个原因:1.贫富差距,有钱人有效需求大,供给对有效需求反应,结果是昂贵空置的高价房,2.资本市场烂,钱没出去赚回机会成本,全往房产跑,3.人民币的结售汇制度,出不去 4.外资的进入,企图从升值和房产中一箭双雕。
以上三点属于政府公共事物职能,政府想一揽子包,可是心有余力不足,力不足一是管的太多了,没有一个国家政府可以一肩挑起整个教育,医疗产业的,医疗,教育分国营私营*营利公利,挑起该挑的公共只能部分,放活产业的其他部分。二,政府其吸钱器--国有企业在政府自身有利政策的扶持下的收入,踢球加吹哨,都还无力负担其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责的话,不禁要问,公有产权,留你丫何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