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马派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引入的“个别价值”范畴,无条件的认为: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是商品“社会价值”的基础,并且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说的价值,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自身价值,这亦即商品的自身劳动。
马克思说的价值,其实是行业劳动,也叫社会必要劳动。
行业劳动量=行业内那些个别劳动量之和=行业内那些个别产品量之和=行业产品量。其中任一产品身上,有相应的单位劳动量。
就是说,所谓个别价值,就是个别劳动。所谓商品价值,就是行业劳动。此外,另有一个概念,是交换价值。
那么,所谓超额剩余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个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说法不妥,不确切。
价值是生产商品的行业劳动,剩余价值是行业劳动的一部分,一块,一个局部。
在交换当中,譬如1人天的面包价值(面包的行业劳动),可能换来1人天的布匹价值(布匹的行业劳动),也可能换来0.5人天的布匹价值,也可能换来3人天的布匹价值,等等,
那么,1人天的商品价值在不变的前提下,可能换来1人天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交换价格同比例),也可能更少,也可能更多。
如果换来的更多,亦即,如果交换价格高,交换价值大,则这就是所谓的(在市场中交换而来的)“超额剩余价值”了。
就是说,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其实是说,在交换中换来的更多交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