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5503 12
2011-03-16
  作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视频空间→www.tudou.com/home/lhsys QQ→693866669 QQ群→109925565
  
  
  唵嘛呢叭咪吽
  皈依顶礼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大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三界天人师、世尊薄伽梵、世间唯一量士夫;及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
  皈依顶礼供养金刚根本上师、大密乘法王、大圆满虹化成就者:阿宗珠巴仁波切土丹白玛逞列
  
    记森欧喔噶真从美巴[与诸佛性法恩无分别]
    图登贝玛咸烈巴桑玻[佛法莲花事业吉祥贤]
    宁威莫些提雷达修内[我心自性光明永恒住]
    索哇得索囊许塔辛效[诚祈彻证四相愿成就]
  
  嗡阿吽 牟尼(佛) 夏萨那(法) 巴玛(莲花) 嘎尔玛(事业) 歇惹(吉祥) 巴乍(善) 萨尔瓦(一切) 斯得(成就) 啪拉吽(赐给我)
  
  
【我们以看的方式为主观察一个具体的盒子为例】
  
 感知与信息发布(交流主动)者一方——
  
【1.感】通过五官接收盒子的表现,如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味道等等
  〖注意1〗看者自己目前并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的主动参与。
  〖注意2〗此时并没有看到盒子本身,仅看到的是从盒子上折射回来的光的影像。
【2.转】视网膜上的影像,转成电讯号的表现,通过神经传输到我们的意识中。这有点象程序编码。
  〖注意1〗看者自己目前并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的主动参与。
  〖注意2〗传输中的盒子的影像有失真与变形。
  〖注意3〗传输中有,有可能受到干扰,例如:通过电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受试者可以自己感觉真的看到了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在旁边的人看来,是根本没有的。
【3.现】电讯号传输到意识中,再转成影像、声音等分离的表相。
  〖注意1〗看者自己目前并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的主动参与。
  〖注意2〗这些仅在意识中以影像或概念表现的内容,彼此是分离的。如:盒子的形状、敲盒子的声音、盒子的触感等是各自呈现的。
【4.合】意识把这些表现的影像与概念综合成一个整体式的表现。
  〖注意1〗看者自己目前并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的主动参与。
  〖注意2〗盒子的表现综合成一个整体影像与概念,但这个影像或概念是模糊的。
  〖注意3〗此时,感知盒子的人才意识到自己感知(看)到个东西。
  
——以上过程中,意识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过程与内容。
  
【5.知】通过综合的影像与概念,我们知道自己看到一个盒子的整体形象。
  〖注意1〗当意识中的盒子被综合后,主动的自我意识参与进来,寻找意识中是否还有些没有找到对应的其他整体的剩余信息。
  〖注意2〗当意识确认不再有其他的相关内容,属于这个盒子的影像与概念时。判断这个盒子整体影像与概念的过程完成。
  〖注意3〗意识确认这个「意识中的影像与概念」是自己感知到的外在的那个东西。
  〖注意4〗此时的感知者没有任何方式向他人或外界表述自己感知的内容,这个影像与概念仅是自己可感知的自我可意识内容。
【6.名】感知者在意识中,为这个事物寻找一种代替的表现,如取一个名称,其中各种表现也可能会找些代替的表现,并假设它以某种声音的表现方式代替(比如语言声波)。多数时候,这种取名,是由感知者以外的人以知识传递的方式教给感知者的。
  〖注意1〗表现的替代是意识中完成的。
  〖注意2〗替代意识中这个盒子影像的表现,可以通过各种感知者自己能感知的方式,但可感知的方式,是有局限的。
【7.分】感知者会疑惑,这个盒子是一个单独的事物,还是多个事物的组合。感觉者会试图把意识中的盒子的影像与概念,各个表现内容分开,再综合;再把盒子与其他所谓的事物的影像在意识中进行这种分与合的模拟。并尝试多次从外在的盒子去进行各种再感知与再分、合的意识模拟。当确定这种分、合在外在的盒子上不能达到与意识中的影像分、合一致时,感知者确认,盒子是一个单独的事物。
  〖注意1〗这个过程,直接针对意识中的影像,虽然我们说我们用手去重新感知了盒子,但事实上,感知以后仍以影像与概念的方式先在意识中形成,如前边过程,然后我们的意识再针对这个影像进行判断。
  〖注意2〗意识始终不能直接针对意识以外的事物进行操作,我们所说的针对外在的事物,实际是经过了一个影像转换的间接方式,我们只是把意识中的影像与外在的盒子等同了起来,但实际不是一回事。
【8.联】意识中的盒子的各种表现的分与合的过程,以及盒子的影像与其他事物的影像,在意识中分与合的过程,就是事物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如果能被感知者的意识认为可以连续关联下去(即可理解),就形成了逻辑。否则就是不可理解的。
  〖注意1〗逻辑针对的内容是意识中的影像,不是现实中的盒子。
  〖注意2〗当意识中的影像的颜色与形状,可以在意识中分离,但现实中的盒子我们分不开时,我们就会说这逻辑不合理,但逻辑没有合理不合理,只有符合不符合事实一说。只要意识中可以完成的内容,就是逻辑。
  〖注意3〗事物的表现间的关联性,是推理出来的,没有任何直接的感知。
【9.推】意识中的影像为什么是单独,而我们感知时的表现却是分着的?为了让这个单独与分离达成自己可理解的解释,推理便产生了,我们推断出了盒子本身是存在的,一切表现是这个统一的存在本身散发出来的。
  〖注意1〗盒子的存在是推理出来的,不是感知到的。
  〖注意2〗意识始终没有发现意识中的影像与现实中的盒子有没有区别。即使意识到可能存在差异,也仍以等同的方式把两者当成一回事。
【10.理】这个盒子本身存在、表现都源于这个本体,需要进行修饰,让其尽可能不产生让自己或他人不理解的成份。于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开始以想象的方式建立——事物如何存在,如何表现,如何被感知,如何证明,等等等等。
  〖注意1〗抽象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两个事物的影像,其各部分表现都可以在意识中任何分离,分离以后,其中具备更多同样的表现时,便可归为一个整体——类。如人类、马类、动物类。抽象的内容,在感知中没有,仅是意识的推理与想象结果。
  〖注意2〗抽象涉及归纳与总结。类本身已经完全是意识的想象内容了,类仍可以再任何变形与分割,于是更大的类便有了想象的基础,类不断向上总括,最终统一成了一个总摄一切的单一,哲学上多称为「本源」。如同盒子本身一样,一切就是这个想象的本源产生的。
  〖注意3〗所有意识中的内容与所谓的意识外的内容被最终统一,这个想象的过程与想象的结果,成了所谓的道理、真理。
【11.声】为了能把这个过程传达给其他生命体。我们开始为替代意识中的影像的那个表现,再找一个替代的表现,如名称(此时没有一般人所谓的名称,名称仅是一个意象,并不具体)在意识中是是代替盒子这个具体影像的。我们现在要把这个名称的意象具体化,形成了「盒子」、「box」等等文字可见的表现或声音可闻的表现。
  〖注意1〗同一个名的意象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代替,如声音、色彩、动作等等。
  〖注意2〗寻找能够接收的生命体,或是有过类似以上过程的生命体。
  〖注意3〗意象转为具体表现的时候,仍在意识中,但已经经过第二次类似程序的编码,表现上即不同于所谓客观的盒子,也不同于意象中的盒子,三者完全是三回事了。
【12.转】向具体的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声音在意识中,并不能直接传达。需要转化为外在的声音表现。
  〖注意1〗转化时,先将声音的意识内容,转化为电讯号传到需要接收的器官。此时的内容与前面:客观的盒子、意识中的影像、意识中的名称意象、意识中的名称声音,这五者是不同的五码事。并有变形与失真。
  〖注意2〗器官的动作带动声音表现正式传出,此时的声音,被称为语言,它仅是声波,与前边的内容:客观的盒子、意识中的影像、意识中的名称意象、意识中的名称声音、传出过程中的电讯号编码信号是不同的,这六者是不同的六码事。并有变形与失真。
【13.相】似乎声音发出了,就已经完成了,但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在声音发出,并传到接收者耳朵里以前。声音的表现在变化。
  〖注意1〗所谓的声波必然受发生者的器官的运动而变化。
  〖注意2〗所谓的声波必然其他所谓的客观事物的影响而变化。
  〖注意3〗听者听到的,与发声者发出的,绝不是一致的声音。仅有类似性。
  
——到此,一个事物完全在意识中完成,其中第4步开始以后,已经完全没有感官当下直观的参与,完全在意识中以影像与概念的方式完成。以下进入当我们与别人沟通的时候。
  
 信息接收(交流被动)者一方——
  
【1.感】到【5.知】这个过程与前边所述相同。只是声音如果不配合形体的表现,仅以概念的方式被确认。这其中又经过了一次所谓的编码转换。
【6.名】到【10.理】也与前类似,主要的内容是确定发声的人,及发声的内容。
【11.比】听者的意识中此时已经确定了盒子的意象,但盒子的意识与说者的意象是否一致,则不一定。听者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记忆,进行所听到声音与经验的对照,当发现类似者,会一一比对。
  〖注意1〗比对是比对的声音的意象,而不是声音的表现,因为此前说者可能没有直接说「盒子」或「box」,而是说的其他关联内容,如「四方的,立体的,中间是空的」等,在听者的声音的意象综合以前,需要对这些关联内容先进行综合,再形成一个综合的声音意象,所以不是声音的表现本身。这个内容与过程本身,是没有对应的语言描述的。
  〖注意2〗如果表达者说「box」,但听者经验中,没有英语的经验,他就无法找到类似的声音的意象。或是用一个自己经验中与之类似的意象暂时当对应,如「菠萝」。导致在后边的阶段全部出现表达者认为的错误行为。
【12.合】听者把比对好的那个自己本来经验记忆中的声音意象,与自己的意识中的各种影像进行对应。
  〖注意1〗听者寻找对应的影像的时候,是用自己经验中的声音意象,而不是说者意识中的声音意象,听者此时是把两个意象当成一个来看待的。但实际不是一回事。所以可能导致后边所说的问题。
  〖注意2〗当听者找到自己意识中的「box」这个声音的意象所对应的一个盒子的影像时,会确定就是它。但前边说过,如果听者把自己的「菠萝」的声音意象与说者的「box」的声音意象,在此前作为对应时,此时就会以一个「菠萝」的影像来对应自己所认为的那个声音意象。
【13.示】听者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自己理解,那个说者的内容。如拿起一个与自己意识影像中类似的、现实中的盒子;或用第三种事物相关或类似表现加以澄清,如指着一个四方体,表明类似此物,再做个动作,示意此物中间应该是空的;等等。
  〖注意1〗这个阶段,实际是听者的【11.声】到【13.相】的过程,此时听者转变为说者,或是信息接收者,转为信息发送者;而刚才的说者转为听者。
  〖注意2〗此前所有的过程,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意识所直接针对的都是自己意识中的影像与概念。没有直接针对过对方的意识中的内容,也没有直接针对过所谓的客观的盒子。
  〖注意3〗说者与听者,都进行过多次编码与解码的转换。其中各个内容本身之间只有类似性,没有一致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16 23:35:31
【此后的表现】
  说者如果认同听者的解码表现,与自己预先想象的表现类似。沟通成功,越类似,沟通越顺利。
  反之,如果说者认为听者的解码的外在表现,与自己预先想象的表现不同,会进一步沟通。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
  (1) 某个具体的事物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整体,仅是意识中的推理,没有任何感知上的直接内容。
  (2) 某个具体事物本身是存在的,仍是意识中的推理,没有任何感知上的直接内容。
  (3) 事物之间的关联是意识中的想象产物,仍没有任何感知上的直接内容。
  (4) 所谓逻辑是针对意识中的内容,同样是意识的想象产物,仍旧没有任何感知上的直接内容。
  (5) 一个现象与所谓的逻辑,是否合理,不在于感知上的情况,而在于意识自己是否认为可理解,即想象中能否想象的出来。经验中没有的,是想象不出来的,经验中没相关内容的,不论客观中是否如此,体验者都是想象不出来的,所以是不可理解的。
  (6) 在【4.合】开始,脱离了现实内容,完全进入意识的推理、想象,说者与听者在针对声音波动的时候,虽然涉及到现实中的事实表现——声音,但完全不是盒子,仅是以另一种表现代替了想要表现的实际的事物,声音不是盒子。最终听者拿不拿盒子,不仅在于说者的表达,也在于听者的经验中是否有类似的自证经验(对此表现、类似的表现或相关表现的经验体验)。
  如果我说告诉你有个东西,长着三个嘟嘟、五个叉叉,打死你也想象不出是什么。因为你的经验中没有相关的内容,意识在解码中,找不到与此声音或文字表现对应的影像表现。但在我的一些朋友中,不需要解释,他们很容易知道是什么。所以沟通不只是说者表达的清楚与否的问题,也在于听者的经验中,是否丰富的问题。
  (7) 盒子的颜色、形状等等表现,在事实中是综合一体的,不可分割,在意识接收中,是分开接收的,到了意识中的影像中,是可以随意分开的,此时就是所谓的逻辑,在逻辑中,盒子的颜色与盒子的形状是可以分离的,但在事实中不可能。
  (8) 在声音中,任何一种声音或文字的方式,都有代替这个盒子的能力,我就说这个盒子叫煤球,只要别人解码时认同,就可以。语言的表现与意识中的影像的表现,没有任何必然性。在交流中,如果沟通已经达成听者的意识中的影像或概念与说者类似了,那么,沟通就已经完成。但在现实中,有些听者仍要追究如果不这样,是否有(在第6步)其他的代替方式,并要求对方进行代替的尝试,并一定要找出一个唯一的,这就是诡辩。不叫煤球可不可以?叫太阳行不行?叫太阳不对,有人不认同。等等等等。
  (9) 时间是推理出来的,我们在五官的感知上是没有时间这个感知的。时间是我们把一个又一个感知得到的意识中的影像,通过先后的方式,进行排列,形成一个序列式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本体,就如同我们确定盒子要有一个本体一样。时间是这个先后序列的本体。在所谓的客观世界中,我们的五官没有任何关于时间的感知。空间的问题也是如此,它只是我们创造出来作为所有独立的事物的一个本体,供我们理解而用的。
  (10) 在这个假设的时间与空间中,我们开始进行各种假设的想象活动,于是过程、规律、立场、角度之类的内容,等等等等,被假设了出来。我们常说——假设你就是他,或假设我就是他,但你我根本不是他,但我假设的太多了,已经分不清楚哪些是假设内容,哪些是五官的感知内容了。我们常用假设的内容代替我们已经感知的内容来进行思维。
  (11) 过去与未来没有五官的感知,五官能感知的只有感知的当下内容,以前的,是感知不到的,仅是以前感知过的,从假设的时间角度来说,我们的意识确认到已经看到盒子的时候,已经不是眼睛看到盒子的时候了,影像成相在视网膜上,到这个影像转成电讯号,再到传入意识形成影像,所有这些过程,已经经过了时间差了,我们看到的是过去的事物,而不是当下的。这个所谓的过去的事物,在当下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意识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仅是一个在意识假设中的、过去存在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当下的意识以外,找不到任何可对应性。当你意识到找到了外在的类似的盒子时,这个找到的盒子也已经是过去存在过的了。只要你意识到的,就已经是不存在的了。所以,一切你认为存在的,仅存在于意识之内。
  (12) 即使一切存在,仅以假设与想象的方式,暂时存在于意识之内,那么意识是什么,意识本身是不存在的,意识是我们把一个一个念头,一个一个影像等等,通过另一个念头,象意识综合盒子的方式,组合成的一个不存在的整体。也就是说,意识与意识的内容的关系,与意识中的盒子影像与现实中的盒子的关系一样。
  (13) 一切是不存在的,一切所谓的存在皆在意识中,以假设和想象的方式存在着,而意识本身是不存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7 05:12:52
诸法无我 造业者谁 受报者谁
缘起性空 苦乐是谁 是谁轮回
若有假合 阿赖是何 真如是何
若执有无 若执空色 以何见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7 12:51:09
顿彻觉明 发表于 2011-3-17 05:12
诸法无我 造业者谁 受报者谁
缘起性空 苦乐是谁 是谁轮回
若有假合 阿赖是何 真如是何
若执有无 若执空色 以何见佛
  在世俗谛的名言假立中,我是可以被承许的。
  在相似胜义中,我、空、缘起等等皆不被承许。
  在真实胜义中,无承许,你说有我,当然不成立,但若说无我也一样不成立。有与无也是如此,我否定了有,提出了不存在,若在真实胜义中,是可以的,但如果说——这等于在真实胜义的空性实相中承认了无,否定了存在,也同样是不成立。
  这里没有涉及二谛中的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问题,而仅就世俗谛义内部而进行的分析。偏空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同样是名言假立,仅是在假立中,采用了接近胜义的那个内容而论。
  至于阿赖耶、自性、真如等问题,经、论中有明确的说明,此前有专门的帖子进行了引证可参考——【不存在「我、灵魂、心、如来藏、自性、佛性、阿赖耶」】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103610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 16:30:32
  
【4.合】……〖注意3〗此时,感知盒子的人才意识到自己感知(看)到个东西。
  
  在此以前的内容,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感觉到了(意识中的感觉意象)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开始思维针对这些意象的判断、分析与推理。我们意识到自己“意识到了(意识中的感觉意象)”以前,针对我们感觉的对象,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感觉的来源是不是感觉以外的?感觉是因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只有现象,感觉的现象有没有本质?等等原因性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事后推理通过思维出来的。只不过推理以后的结果,我们进行了两个不同的判断——
  1、这些内容来源于我们的意识以外,所以,我们假设了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同自己这种判断。
  2、这些内容来源于我们的意识,感觉自己创造,如果梦中的自我创造一样,它的来源是内在的,并不存在外在客观世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8 12:49:10
  
  顶回老帖看效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